「一個超強的改命術,可惜很多人輕視了!」父母才是真神。對父母比神好一點,一切便會順順利利!如果真的能敬父母如真神,如果真的能敬父母如佛菩薩,你不一定能成為擁有很多資產的富豪,但你一定能收穫大福報,你的命運會得到徹底的改變。


曾經聽一位老師講過一個老闆的故事,老闆的父母去世以後,他塑了兩尊小像在家裡供著,和供佛是一模一樣,早晚燒香,一天三頓飯,他說父母去世五六年,他對父母的思念有增無減。這個老闆有幾十個億的資產。

很多人心裡都嘀咕,這老闆怎麼有這麼大的福報啊?

最後才明白,其實是孝心所感。對過世的父母尚且能如此用心,父母在世時他的孝順程度也就可見一斑了!

  客觀的說,能坐擁幾十億資產的老闆身上肯定有很多長處,對父母的孝心肯定也不是他能成為巨富的唯一原因,

但我相信,孝心感得福報一定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我發現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大富豪對父母也是極其孝順,他就是李嘉誠。

我看過一個名為
華人首富李嘉誠創業奮鬥》的紀錄片,真的要感謝這個紀錄片的拍攝者,讓我們得以有機會看到李嘉誠家中的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也得以有機會看到真的有人供父母跟供佛一樣。

在紀錄片裡,我們可以看到,在一間非常寬敞明亮的房間裡,牆上掛著李嘉誠父母的黑白照片,在照片前的供桌上,供著兩大簇鮮花,供著酥油燈,供著水果,還供著檀香等等。

紀錄片裡,李嘉誠習慣性地為父母上香、作揖!很多人不知道,這時候的李嘉誠自己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父親已經過世長達半個多世紀!

  紀錄片裡,李嘉誠也回憶了幾件小時候的往事,李嘉誠小的時候,家鄉潮州遭到日軍的轟炸,因此一家人從潮州逃難到了香港。到香港後不久,李嘉誠的父親卻染上了肺病,住進了公立醫院。那時候家裡只有李嘉誠和父親在香港,“因為他有肺病,我便去買些舊書,有關如何醫治肺病的,以及如何照料肺病患者的書籍來看。”這是李嘉誠的原話,而那時候的李嘉誠只有13歲。

這看起來只是件很平常的小事,但真正的孝順不就是體現在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中麼?看起來平常,能做到的又有幾個?

李嘉誠父親的肺病最終還是醫治無效,過世前一天,他沒有什麼話可說,反過來問當時才十四五歲的李嘉誠有沒有什麼事要跟他說,李嘉誠很自信的跟爸爸說,安慰他:我們一家一定會過得好!

當時李嘉誠自己告訴自己:如果我要跟爸爸說得這般肯定,自己必須加倍努力才有前途!

別人說求學,自己則是搶,搶學問……

李嘉誠為了兌現對父親的承諾,小小年紀做任何事都要比別人更努力,17歲時做推銷員,別人做8小時,他做16小時!

想想我們,為了實現父母對我們的期望又做過些什麼呢?

關於媽媽,李嘉誠說:“我的童年歲月很艱苦,苦在沒有人可以傾訴,

難道你寫信告訴媽媽?

絕對不會。一生中有什麼不如意的事永遠不會跟媽媽說。

不如意的事為什麼不和媽媽說?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想讓媽媽為自己擔心。寧可自己一個人受委屈,寧可自己內心的苦悶無處排解,也“絕對不會”、“永遠不會”讓在老家的媽媽為自己擔心,這就是李嘉誠的孝心!

想想我們,又做了多少讓父母操心的事?

我們很多人,心中無父母,很多事只圖自己一時爽,“絕對不會”、“永遠不會”考慮父母是否會為我們操心,是否會為我們擔驚受怕。

  在紀錄片裡,李嘉誠回憶起自己的小時候,回憶起自己的父母時,眼眶明顯有點濕潤。

自己早已是年邁的老人,父親也已過世半個多世紀,對父母的思念與感情卻依然如故,實在是太難得了。

李嘉誠的一生,年過90依然精神矍鑠,一生的榮華富貴自不待言,兩個兒子也很有出息。

這固然離不開他命中的福報,但誰又能說不是孝心所感的緣故呢?

不知是否是受父親影響,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也曾被香港媒體拍到前往祖先的墓地拜祭,富貴如他,面對眾多媒體記者的攝像頭,也依然在墳前雙膝跪地,叩拜外公外婆,而且當時還不是清明節(這個視頻在網上可以很容易搜到)。

想想我們,哪怕是在清明節這種日子,又有多少人能發自內心的想要去拜祭祖先?

林志穎的老婆曾在微博轉載過泰國白龍王的一段話:

拜神求平安,回家卻和父母頂嘴,要怎樣得到平安?

父母才是真神。對父母比神好一點,一切便會順順利利!

據媒體稱,這段話梁朝偉一輩子都受益匪淺。

㊙️ 如果真的能敬父母如真神,如果真的能敬父母如佛菩薩,你不一定能成為擁有很多資產的富豪,但你一定能收穫大福報,你的命運會得到徹底的改變。

怕就怕對你來說,
家中父母就是佛”只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壓根就落實不下去。

整體喊口號,搞不好還會有人出來勸你:

父母明明是業障凡夫,也有各種不好的習氣,也會犯殺盜淫妄,怎麼能把父母當成佛?

很多人把父母當成佛,哪有什麼佛。不要把父母神聖化。太神聖化了,你就看不到生命的真相。

這個觀點暫時放到一邊,先來看一個年輕人發在網上的一段內心獨白:我考上大學,見識到了很多人和事,父母再給我電話我就覺得很煩,每年過年回家,看到平庸的父母,我總會哀歎自己為什麼會出身在這樣的家庭裡。

  這個大學生上了大學,見識了一些人和事,父母再給他打電話,他就覺得很煩。

為什麼會煩,因為他的內心已經開始嫌棄自己的父母,已經開始看不起自己的父母,跟他見識到的那些人相比,他覺得自己的父母很庸碌,很無能,很上不了檯面。這種心態,在年輕人當中其實並不少見,甚至可以說比較普遍。

人的這一雙眼睛,要說看自己身上的缺點可以說一無是處,但要是看別人身上,乃至父母身上的缺點,那就是一雙火眼金睛。

多少人跟這個年輕人一樣,嫌棄自己父母沒本事,沒文化,這裡不對那裡不是,不是性格有缺陷就是能力有問題,一旦有了這些想法,對父母就只有嫌棄,只有埋怨,只有鄙視,壓根就不要說對父母有多少孝心了。

就比如這個年輕人,父母給他打電話他覺得很煩,請問他還會經常主動給父母打電話,主動去關心父母嗎?

想都別想!
  
學了佛,父母是業障凡夫,父母會犯殺盜淫妄,這個“生命的真相”需要有人教嗎?

你沒看見很多人學了佛,張口閉口對家人就是:你這個沒福報的、你這個下地獄的。

為什麼有的人越學佛越沒福報,不就是這個原因嗎?

實事求是的說,我們的父母確實都是普通人,都是凡夫,都會犯錯,但學佛之後,如果有人問你,你學了佛有些啥收穫啊?

如果你的回答是:我發現自己的父母其實是業障凡夫。

那我勸你最好還是不要學佛了,什麼是修行?發現父母身上的缺點,覺得父母是業障凡夫是修行?

絕對不是!

㊙️ 什麼是修行?
父母確實是業障凡夫,父母身上確實有你認為的缺點,但你卻依然像對真神一樣敬重父母,你依然像對佛一樣伺候父母,這才是真正的修行,這樣才有大福報!

坦白說,如果你內心覺得父母是業障凡夫,會犯殺盜淫,你對父母只會越來越嫌棄,越來越覺得不順眼,不僅家庭關係很難和諧,你的福報也會越來越少!
  
有的人很耿直:父母確實是業障凡夫啊!

實話跟你說,父母是業障凡夫跟你認為父母是業障凡夫完全是兩碼事!

心中有佛,看對方是佛;

心中有屎,看對方是屎。

你認為父母的業障凡夫只能說明你的心是凡夫的心,是業障的心,不僅求不來福,學佛也成功不了。

㊙️ 佛在《大集經》上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連佛都說了,事父母即是事佛,事佛有多重要,事父母就有多重要,可惜很多想要積福的人都輕視了這句話。

社會上,很多人在放生、行善上可以說是不惜血本,但對家裡的兩位“佛菩薩”卻無暇顧及,有的甚至冷言冷語,頤指氣使。

很少人能深刻認識到父母是我們人生中最大的恩田,而且沒有之一。這並不是我說的,而是佛說的。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一年正趕上鬧饑荒,百姓多有餓死,地上白骨縱橫,比丘們很難討到食物。

一天,世尊等弟子們出去以後,獨自入城挨門乞食,整整一上午,竟無人施捨。世尊持空缽而歸。

第二天,世尊又入城乞食,仍無所獲。

第三天,還是一無所獲。

有一位比丘在路上碰到世尊,就問世尊:“世尊,今天吃過了嗎?”

世尊回答說:“我乞食三天,未得一匙,現在體虛無力。”

比丘聽罷,無法抑制悲傷的淚水,心想:佛是無上福田,是眾生的依靠,今天正好賣掉我的三衣,買一缽飯,供養世尊。

  想罷,就賣掉三衣,買來一缽米飯,急急捧到佛前。

世尊問明詳情後,說:“比丘。三衣是三世諸佛的幢相,極尊、極重、極恩,你用它換來米飯給我,這麼重的情義,我心領了,但我消受不起。”

比丘問:“佛是三界福田,聖中之聖,尚且消受不起,那誰能消受得起呢?”

世尊說:“比丘,你有父母嗎?”

“有。”

“你把飯拿去供養父母。”

“佛尚說消受不起,
我父母豈能消受得起?”

比丘問。佛說:“消受得起!為什麼呢?

父母生下你,對你恩重如山,因此消受得起。”

  如果佛陀認為自己對比丘的恩德比他父母更大,他就不會說自己消受不起,而比丘的父母能消受。

讀了這個故事,我才體會到佛陀的偉大!

三天沒乞到食物,佛陀自然十分饑餓,然而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饑餓而領受比丘的那缽飯,而是讓比丘去供養自己的父母。

對學佛人來說,如果連佛陀的恩德都沒有父母大,還有誰的恩德比父母大?

現在很多學佛人,你跟他說供僧能積福,他聽了很興奮;

你跟他說誦經能培福,他很來勁;

但你要跟他說孝養父母這兩尊佛能積大福報,他聽了卻沒多大興趣,也不知道到底是因為我們沒福報還是沒智慧的原因。

並不是說供僧、放生、誦經、扶貧等這些善行不重要,而是這些必須得建立在孝順的基礎上。

孝敬父母,是一切福德的根基,對父母有虧欠,即使做了很多善事,很可能也不會有什麼效驗;即使有,也會十分有限。

不孝之人,斷絕了一切福報的根源!有孝心,行善改變命運就能事半功倍;沒孝心,就只能事倍功半了。

㊙️ 其實道教也講改命改運,而在真正正統的道教看來,孝順父母、不忘祖先對改命來說同樣是重中之重。

所以,我們要知道,在求福這件事上,不管你信仰如何,孝順父母都是一致的。

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並不學佛,也沒啥信仰,但就是孝順做得比較到位,福祿反而要比很多有信仰的還大,這種案例非常之多。

有人說,既然這樣,那我從今天起對待父母像佛菩薩一樣,怎麼樣?

沒你想的那麼容易。

敬父母如佛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是一種很深的功夫,一般人的心性根本達不到這樣的孝順程度。

但取法乎上得乎中,我們以這個為目標,不斷磨練自己的心性,一定會福不唐捐,而且真想積福,真想改命的人,我相信,一定能夠在磨練自己的孝心中感得大福報!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60/602723.html)

發佈:厚厚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6799663502/posts/3202878383282119/

「一個超強的改命術,可惜很多人輕視了!」父母才是真神。對父母比神好一點,一切便會順順利利!如果真的能敬父母如真神,如果真的能敬父母如佛菩薩,你不一定能成為擁有很多資產的富豪,但你一定能收穫大福報,你的命運會得到徹底的改變。

標籤:
百善孝為先, 敬父母如真神, 家中父母就是佛, 華人首富李嘉誠, 故事, 改命改運, 心性, 行善改變命運,

標籤

SOP Survival TOP Taiwan VIP YouTube Zen     放下  三世因果六道輪迴  最高境界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寶 三寶地 三寶殿 不可思議 中國人 中國民間歲時風俗 中文 五指禪 人品 人文 人文講堂 人生 人緣 以戒為師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低調行善 佛教 佛教藝術 佛禪 修行 做事 做人 做人比做事重要 做好人 催眠 傳統 傳統節日 傳說 傳遞溫暖 僧侶的姿態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公衛 六月雪 六道輪迴 初七人日 前世今生 劫數 南懷瑾 博士 厚德 厚德載物 厚福 厚道 口業 古老的 吉祥 呼吸 命運 哲學 問題 啟示 善有善報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善良 因果 因果報應 因果報應故事 因果故事 因果教育 因緣 地基 地府 地獄 基礎 報應 大事記 大度 天下名山僧佔多 天道好還 女媧 好人一生平安 存在 存好心 孝順 宗薩欽哲仁波切 家中父母就是佛 家訓 實驗報告 小故事大智慧 屠刀 平安 幸福 張老師 張老師真實故事 彭祖 待人 復活 心性 心理學 心靈感應 心靈早餐 忠言逆耳利於行 意識 感恩 感覺 成就 托夢 技巧 投生 按部就班 改命改運 故事 救度 敬父母如真神 新冠肺炎 新春 方法 時間管理 智慧 曉書說 曾仕強 未來 格言 楊日松博士 業因 武漢肺炎 歷史 歷史上的今天 死而復生 母子連心 水知道 水結晶 江本勝 決定 法醫 活動 活好當下 活見鬼 海濤法師語錄 淨土 淨宗學會 深夜讀書 清代乾隆皇帝 漢族 火海 無明 無比悲痛 玄一五指禪 玄一推薦閱讀 珍惜 生不如死 生存法則 生死 生活 百善孝為先 百喻經 百科 目標 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真人真事 真人真事真實故事 真實 真實故事 知識 知足 破窗效應 祖訓 神明 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福氣 禪定 種子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空氣 管理學 節慶 終身受用 結果比過程重要 習俗 習氣 老子 聖人訓 聖賢教育改變命運 職場 自由意志 良心 范仲淹 華人首富李嘉誠 華嚴實驗室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葉昭渠博士 藝術 處世 行善改變命運 行好事 要字字反思不要句句反駁 覺悟 記憶 語錄 說好話 護法神 讀好書 貴人 起死回生 農曆 農曆新年 送窮 遊魂 過年 選擇比努力重要 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重要 鍾茂森博士 開悟 開示 閻王 閻羅王 防疫 阿羅漢 靈魂 順利 風水 鬼怪 鬼神 黑白無常
顯示更多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是如何看自己的?如同一斤米,在炊婦眼中是幾碗米飯;在制餅者看來是餅乾;在釀酒商眼中又成美酒。米還是那米。同樣,你還是你,有多大出息,取決於你怎麼看待自己。(How do you see yourself)

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 - 宣化上人開示

做人要學會藏兩樣東西, 一個是心事,一個是本事。逢人藏住心事,處世藏住本事「才是深藏不露的智者」(A wise man who is hidden)

㊙️命好,又得福報的7條“秘法” (7 Secret Methods)

《丟掉不好的想法》

《為了你好》請您坐好,用心聽好 (for your own good)

正月初九,天公生。

端午節安康!-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的意義 端午節日期 農曆五月初五 (2024_0610)

有些不懂感恩的人,不管你花了多少心血、對他多麼照顧,他還是說走就走、說變就變。 要坦然地將它視為意料中的事,因為人心難測,發生這種事情在所難免。

⚠︎進入農曆七月,磁場很亂, 給大家一些玄學建議(7th lunar month - metaphysics)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大年初五「接財神」《五福臨門》長壽 富貴 康寧 好德 善終。2024-0214

做人要學會藏兩樣東西, 一個是心事,一個是本事。逢人藏住心事,處世藏住本事「才是深藏不露的智者」(A wise man who is hidden)

【做人六字訣】①靜②緩③忍④讓⑤淡⑥平 - Six-character tips being good person

農曆正月初六又稱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是中國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初六收心開工 - 15

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 - 宣化上人開示

【夫妻之道有三等】很多失敗的婚姻都是因為不能諒解對方的辛勞,不能體會對方的付出。所以,夫婦之道從互相欣賞、互相體諒開始,遇到困難險阻時能互助斬荊、共離困境,婚姻才能美滿。

農曆四月十四日~呂仙祖(孚佑帝君)聖誕日。據說呂洞賓曾自言: 「世言吾飛劍取人頭,吾甚哂之。實有三劍,一斷無明煩惱,二斷無明嗔怒,三斷無明貪欲。」

心臟停止10分鐘,(新加坡)知名畫家潘再雄死而復活,聲稱地府繞一回!潘再雄說,他甦醒過來後,將自己所見畫下來,家人卻發現與《地藏菩薩本願經》形容的地府相似,連他自己也感到很驚奇(後來潘再雄居士隨即皈依佛教,成為佛教徒)

何謂價值?(What is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