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的寧靜,是最有力量的修行】以一顆無塵的心,還原生命的本真,以一顆感恩的心,對待生活的喜樂。
就這樣,從容行走在塵間,
身外一襲風,心內一片靜。
流年歲月裡,
聞花開的芬芳,聽腳下的行音,
觀風雨的因緣本然如是,
靜給自己一生的自在無礙。
心若願暖,風雨不寒,
心若不離,愛亦不遠。
以這般靜美的心,
行一程、悟一程,萬般愜意。
所有的「淡」字,
乃是拂去了塵世裡的喧嘩與浮躁所淨現。
心如水,淡而珍貴。
月如水,淡而寧靜。
將一杯茶飲到無味後是心的怡爽和輕快。
因為計較的少,所以放下的多;透過得失的洗禮,心漸漸會明白什麼是淡泊?什麼是閒情雅緻?
《法句經》中佛陀有言:
「在這個世界上,
恨絕對不能止恨,
唯有愛才可以。」
侵害與仇恨,永遠不可能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利益;善待他人,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
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著傲慢,
不要使你的謙虛裡缺少了智慧。
愚癡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
有智慧的人卻努力地了解自己。
彎得下腰,才抬得起頭。在人生路上,不是所有的門都很寬闊,有些門,的確是需要你彎腰側身才進得去的。
所以,必要時不妨彎下腰來徐緩前進,你一樣可以在人生路上順暢無礙。
一味高昂著頭,
必然要碰得頭破血流。
能夠適時地彎下腰,才是人生大智慧。
佛教的智慧,是慈悲的智慧。
這有別於世俗的聰明。
正所謂「心懷慈悲,方得平安」,
真正懂得
慈悲才是一切福樂的根源時,
我們才能觸見如是智慧。
因此,無論觀世音菩薩的慈悲,
還是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
其實都是佛性在不同層面的呈現,
而在真如佛性之中,
祂們卻又是一體不二的。
世界上所有武器都由人類控制,
唯有憤怒這種武器,在控制著人類。
正所謂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嗔恨使我們內心失去平靜,障門大開;可是當我們冷靜觀照內心,就會發現:
嗔恨其實是最愚癡的表現啊!
當我們生氣時,
等於是拿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
使自己成為首當其衝的受害者。
無論對他人還是對自己,這都不是慈悲。
人無所捨,必無所得。
心無所依,必無所獲。
自己的路只有自己去走,
自己的心還須自己去度。
能抓住希望的只有自己,
能放棄自己的也只有自己;
能怨恨嫉妒的是自己,
能智慧溫暖的還是自己。
心中有岸,才有苦樂轉念的渡口,
心有所恃,才能抵禦娑婆的萬千。
觀世音菩薩有一個名號叫觀自在,
因為祂能觀人自在、觀事自在、觀境自在。
所以,我們要像觀世音菩薩,
時時觀照自己,看看自己
觀人自在不自在?
觀事自在不自在?
觀境自在不自在?
倘若一一觀照後的身心皆得自在,
那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若能理解
人與人之間聚散的因緣乃自然,
那麼緣散之時,
你一定可以淡然的轉身!
佛說:
「人的痛苦,源於追求了錯誤的東西。」
常常,
我們苦苦追逐,又執著的放不下。
殊不知有些不甘放下的,
往往不是值得爭取的;
有些苦苦追逐的,往往並非生命需要的。
追逐紛譁無了時,生命頃刻稍縱逝。
我們真正要做的,正是讓內心平靜。
與其糾結其中,
不如,放了自己吧!
內心的寧靜,是最有力量的修行。
靜下來才知道自己想要的為何?
讓心靜下來,去靜觀自在,
去靜觀你的自在。
人生啊!
最公平之事便是人人終會死,
最公平之事便是人人皆可生;
最精彩之事便是
生與死之間,你要怎麼扮演由心。
但是,
最美好之事便是
在生與死之間--中間的這一段,
沒有人可以規定你該怎麼活。
生死之鑰,都在你的手裡,
這一段路的美好價值啊!
此刻,當下,
正在你的手裡,握著啊!
~轉載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270875264/posts/4915666538452327/
【內心的寧靜,是最有力量的修行】以一顆無塵的心,還原生命的本真,以一顆感恩的心,對待生活的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