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 初一 初二 初三 福虎生豐 Year of the Tiger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作者: 玄一學佛修行 - 星期三, 2月 02, 2022 虎年 初一 初二 初三 #福虎生豐 (圖轉載網路)2022 虎年大吉 如虎添翼[吉祥話 語錄圖庫]https://zen5p.blogspot.com/2022/01/31-1111.htmlYear of the Tiger留言:這樣下去到初十五還了得……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正月初十。十全十美日。祝您一帆風順,二龍騰飛,三陽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方來財,九九同心,十全十美,千事吉祥,萬事如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正月初十是「地日」,即石頭的生日,當天民間不會動任何石製的工具。 作者: 玄一學佛修行 - 星期二, 1月 31, 2023 正月初十。 十全十美日。 祝您 一帆風順, 二龍騰飛, 三陽開泰, 四季平安, 五福臨門, 六六大順, 七星高照, 八方來財, 九九同心, 十全十美, 千事吉祥, 萬事如意。 在 中國傳統文化 中, 正月初十是「 地日 」, 即 石頭的生日 , 當天民間不會動任何石製的工具。 今天是 正月初十 十全十美日 多麼 吉祥 美好的日子 在此祝您: 體健身強健康美... 心地善良心靈美... 真誠實在誠實美... 助人為樂高尚美... 重情重義情誼美... 開心快樂心情美... 浪漫甜蜜愛情美... 升職加薪工作美... 目標遠大理想美... 溫馨舒適生活美... 🌸 🌸 實心實意送您十份心願 ... 一份快樂美妙、 一份健康美貌... 一份溫暖美玉、 一份平安美意... 一份笑容美麗、 一份幸運美氣... 一份如意美事、 一份愛情美好... 一份前程美景、 一份生活美滿... 🌸誠心默默為您祈福... 🌸願您永遠十全十美... 隨心滿願💗 https://www.facebook.com/175787942577898/posts/2211909532299052/ 閱讀完整內容
古人他狂,他真有,現在講兩把刷子,他狂得有他的道理。 作者: 玄一學佛修行 - 星期六, 11月 21, 2020 「 狂 」,狂這個字是「 敢為 」。他很勇敢去做,這個叫狂,敢為。「 今人也很狂,但是今昔不同,今日為狂妄 」,所以這個地方講的狂,跟現在講的狂意思不同。 這裡講的狂是敢為,敢做敢為,現在講的狂是狂妄,不同,所以今昔不同。 「 昔日是真有兩下子,狂得有道理 」,昔日就是古時候,古人他狂,他真有,現在講兩把刷子,他狂得有他的道理。 跟現在人的狂妄狂得沒道理,那不一樣的。所以這個狂,雖然他狂,但是他有道理。 「例如《論語》中的長沮、桀溺、原壤,孔子很敬重他們。」這是舉出當時的人,這些人都稱為狂,敢做敢為,但是有他的道理,孔子很敬重他們。 「孔子與原壤是幼小時的朋友,夠得上交情,無話不說,而且以杖叩其脛」,還以那個柺杖叩他那個腳踝。 「孔子對原壤的責備,那是夠得上交情,才能如此。」如果不夠交情,那不能是這樣去責備他的。 「 孔子自然 」,他的態度是自然,「不像宋儒道貌岸然」,好像很拘謹這樣,孔子是很自然的。 「《禮記》說, 原壤鼓木而歌,孔子說: 親者不失其為親,故者不失其為故。 上句是指原壤對他母親的關係,下句是指孔子與原壤的關係而說,原壤並沒有忘記他的母親,不然為什麼要鼓木而歌?狂者大膽,一切都敢為。」這是解釋這裡講狂它的意思。 『 斐然成章 』,「不是指對道狂簡」。「斐」,這個字是「文質的光華,文質彬彬」,一個人學得文質彬彬的,「 如此而已,但不懂得道 」,道他不懂。 『不知所以裁之』,「有一種說法,學生自己不知;第二種說法,孔子說他的學生,將要返回魯國去治理。合起來說,弟子們外表像個樣子了,還差條理,我要回去調理他們」。這是第二種說法。 恭錄自《每日論語》悟道法師主講 WD20-037-0126 🔺觀看《每日論語》全集: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j3-6Dw0D3Q47zIwVx9MUT6dJ99qBO0tK 轉自:社團法人中華華藏淨宗學會 https://www.facebook.com/148074648697450/posts/1689590531212513/ 閱讀完整內容
一堂關於真善美的修心課。星雲大師、淨空老法師、南懷瑾大師、諾貝爾得主莫言等最推崇的人生境界,看得透想得開,放得下,受得了,耐得住,㊙️「寬容」不僅是一門修身養性的學問,更是一種人生境界。 作者: 玄一 - 星期日, 7月 03, 2022 一堂關於真善美的修心課。 星雲大師、淨空老法師、南懷瑾大師、諾貝爾得主莫言等最推崇的人生境界, 看得透 想得開,放得下, 受得了,耐得住, 寬容不僅是一門 修身養性的學問, 更是一種人生境界。 人與人相處時,只有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周圍的人才,會使人生之路越走越寬。 同時,寬容能幫我們解除憂煩、急躁、意志,毀曾恨怨,平息對峙糾紛,避免嫉妒、猜疑、解疑去惑,達到工作生活的圓滿境界,有一個詩人曾經這樣寫道。 寬容是蔚藍的大海。 納百川而清澈明淨。 寬容是高闊的天空,懷天下而不記仇恨怨憤。 寬容是燦爛的陽光,送你甘霖,送你和風。 寬容是延續生命,生命的輝煌也只有閃爍的一瞬。 寬容大度才能超越局限的自身,一語寬容,雨露繽紛,一生寬容,心悸乾坤。 的確,寬容是當得起這樣的稱讚的。 寬容是一種美德,是一種修養,是一種胸懷,是一種非凡的氣度,是對人對事的包容和接納。 人生在世,要學會寬容。 人生的道路很漫長,在生命的旅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難。 也會遇到許多的誤解和不快。 這時候的你要學會寬容,只有寬容,友誼才能夠天長地久。 只有懂得寬容,愛情才能夠幸福美滿。 只有懂得寬容,世界才能和諧美麗。 一個人有了寬大的胸懷,有了可以容納萬物的心,才能夠成就一番事業,才能夠快樂而幸福的生活。 也許,曾經的你是一個爭強好勝的人,當你苦過,累過,笑過,哭過,讓人傷害過,被人寬容過。 當你看透世間的風景,你就會明白,人生如戲。 在認真,其實不過是匆匆的幾十年。 人生如戲,浮華若夢, 世間萬物終歸「塵土」。 此時的你一定會領悟到。 寬容真善美的修心課。 人活著,沒有必要事事認真,為雞毛蒜皮的事去計較。 生活讓人學會了寬容,寬容了別人,等於善待了自己。 它能使自己的生活變得輕鬆快樂。 經歷過風和雨,才能領悟到人生的苦和樂,明白了愛與恨,才知道人生中應該忘記什麼,記憶什麼,放棄什麼,學會什麼。 那樣才是舉重若輕。 我想,最該忘記的事,你曾説明的人,最應該原諒曾經傷害過你的人,最該放棄的是功過是非,名利得失,最需要學會的便是寬容別人。 所以我們要明白,生活就像一個巨大的調色板。 既有絢麗奪目的色彩,也有暗淡的冷色,需要我們用熱情去勾勒著色,才能描繪出生活的繽紛世界。 心情也會經歷四季。 又豁達的心胸,便有美麗的風景,要想切斷痛苦的源頭,唯一的辦法就是學會寬容。 寬容於人,寬容於事,無非是不去逞強鬥... 閱讀完整內容
我們活在幸福中, 卻寄望著得到幸福 | 幸福,它就像空氣,我們呼吸著它, 卻意識不到它的存在。請好好珍惜身邊所擁有的,幸福的時候是不會有所感覺的。 作者: 玄一學佛修行 - 星期六, 3月 05, 2022 我們活在幸福中, 卻寄望著得到幸福 - 海濤法師語錄 幸福, 它就像空氣, 我們呼吸著它, 卻意識不到它的存在。 請好好珍惜身邊所擁有的, 幸福的時候是不會有所感覺的。 ~ 海濤法師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778582529/posts/4854835041219067/ 搜尋關鍵字標籤: 海濤法師語錄,幸福,空氣,呼吸,意識,存在,珍惜,感覺 閱讀完整內容
【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一生,就是漂泊的一生,但去讀他的詩文,盡是逍遙與樂觀。其實,不過是「心安」二字,心安了,人生也就平和了。常言道,物隨心轉,境由心生。peace of mind. 作者: 玄一 - 星期三, 9月 27, 2023 蘇軾10句話,藏著最好的生活觀 蘇軾一生,走過山川湖海,見過大漠孤煙,笑過王侯將相,嘗過苦樂悲歡。 他的詩詞裡,有人生的豁達,有生活的美好,有笑對坎坷的雲淡風輕。 林語堂曾說:「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所以,當你迷惘焦躁時,不如讀讀蘇軾這個心寬豁達的千古第一文人。 讀蘇軾10句話,足以掃除煩惱,清理塵埃,會感到萬物明朗,會發現未來可期。 01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王安石變法後,因政見不合,蘇軾被調任密州太守。 他懷舊,他思鄉,但與其傷感,不如作詩醉酒,活在當下。 世事無常,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愁緒越多悵意越濃。 可匆匆百年,也不過三萬六千多天,要活就活得酣暢淋灕,詩酒趁年華。 過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憂,才能在歲月洪流中,把眼前的苟且活成詩和遠方。 02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這是蘇軾送別友人時所寫。 人生是一場艱難的旅程,幾經波折而不休,你我都是天地間的過客,又何必計較眼前的聚散離別呢? 不如心胸開闊,浪漫豁達,將離別的壓抑愁緒一掃而空。 生命中,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有些人始終陪伴一路同行,不必感傷,更不必強求。 一路前行,一路隨緣,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03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蘇軾重游故地時,發現曾經的題字已經被抹去。 鏡花水月冬春夏,「飛鴻雪泥」了無痕,長路漫漫,我們可能什麼也留不住。 可是,已經活過,笑過,瀟灑過,又何必苦苦執著那些逝去的痕跡呢? 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不如學會看淡釋然,自在從容。 04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的一生,就是漂泊的一生,但去讀他的詩文,盡是逍遙與樂觀。 其實,不過是「心安」二字,心安了,人生也就平和了。 常言道, 物隨心轉,境由心生。 心上若有罣礙,到哪裡都是流浪;心性安定,享受當下,才能活出喜樂滿足。 生活從來都是泥沙俱下,唯有內心充實安定,方能從人生的低谷里,修出最高的境界。 05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忽下大雨,同行人皆狼狽避雨,蘇軾始終泰然處之。 無論是世事滄桑,還是風吹雨打,蘇軾巋然不動,保有一顆灑脫豁達的心。 風雨人生路,起起落落是人生常態,困難逆境也是常有。 但這世間沒有跨不過的坎,只要你的內心足夠強大,就能守得雲開見月明,迎來人... 閱讀完整內容
【知足的人生最富足】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弘一大師《格言別錄》 作者: 玄一學佛修行 - 星期五, 12月 03, 2021 🌿 ◎弘一大師出家之後的生活,持戒嚴謹,淡泊無求,一雙破布鞋,一條舊毛巾,一領衲衣,補丁200多處,青白相間,襤褸不堪,還視為珍物。素食唯清水煮白菜,用鹽不用油。信徒供養香菇、豆腐之類,皆被謝絕。 弘一大師名聲在外,又加上在家時家產豐厚,即使出家,他也一樣可以過著優越的生活,至少也不應該如此清苦。但大師拒絕了一切利養,決意要做一個苦行僧。 弘一大師 說: 「 出家人的生活在人們看來是相對清苦的,但對於真正的出家人而言,他們並不會認為苦,而是把苦當成樂,並且從中獲得真正的快樂。 」 在 弘一大師 看來, 真正的快樂並不是物質上的富足,而是精神上的富足。 在世人的眼中,物質匱乏的生活就是苦的,這是因為,我們把快樂建立在身體的享受之上,如果我們能夠像弘一大師一樣,那麼艱苦的生活對於我們來說就不再是苦。 世人總是想盡一切辦法來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望,永不知足,永不停止。 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但在這個追求的過程裡,他們要忍受著得不到和失去的痛苦,更不要說每天為了那超出人本身需要很多的物質財富所受的苦和累。 我們頭上的白髮有多少是為了那不必要的東西一點點累白的呢? 而那些尋求精神世界富足的人,精神上的快樂常常使他們看起來那麼自在、從容,一身的輕鬆,一臉的愜意。 中國曾有這樣一句俗語: 「知足常樂。」「布衣桑飯,可樂終生」,這是弘一大師一生的志願。 🌿🌿 ◎ 弘一大師 在講解《 佛遺教經 》的時候曾說:「 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 」 他也曾勸誡世人:「人生在世都希望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生活,然而幸福快樂由哪裡來呢? 絕不是由修福而來,今天的富貴人或高官厚祿者,他們日日營求,一天到晚愁眉苦臉,並不快樂。修福只能說財用不算匱乏,修道才能得到真幸福。 少欲知足 是 道 , 欲 是 五欲六塵 。 無憂無慮,沒有牽掛,所謂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事實真相清楚,心就安了。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迷,處世待人接物恰到好處,自然快樂。 」 大師這段話給世人的啟示是: 人要少欲。少欲,人的牽掛就沒有了,憂慮也沒有了,心就安了,人就快樂了。 古人說:「 求名之心過盛必作偽, 利欲之心過盛則偏執。 」 凡事都是過猶不及,所謂欲火焚身,過於強烈的欲望會毀滅掉人的生命。 即使你的欲望並不多,但如果時時處於不滿足的痛苦狀態中,對我們的身心也是有害而無利的。 那麼,... 閱讀完整內容
葉子的離開, 不是風的追求,不是樹的不挽留, 而是命運的安排,自然的選擇, 花開花落,該來的會來,該走的會走。 作者: 玄一學佛修行 - 星期五, 3月 12, 2021 該來的終究會來, 該走的也一定會離開。 凡事都存在前因後果 , 因緣成熟了果報便產生了, 無法阻擋。 有來就有走,一切都是過客 , 把握自己當下的因緣 承擔起自己該承擔的責任, 做好眼前該做的事情, 做的時候盡全力,過了便放下, 放下即自在 。 葉子的離開 , 不是風的追求,不是樹的不挽留, 而是 命運的安排 , 自然的選擇 , 花開花落 , 該來的會來,該走的會走。 圖文轉載自: 禪是生命的春天 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06557712851804/permalink/1770021379838759/ 閱讀完整內容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作者: 玄一學佛修行 - 星期三, 12月 09, 2020 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對的人。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不管事情開始於哪個時刻都是對的時刻。已經結束的就已經結束了。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這幾句話讓我想起了 佛陀釋迦摩牟尼說過的相似的話: 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你生命中該出現的人,絕非偶然,他一定會教會你一些什麼。 生活總會給你答案,但不會馬上把一切都告訴你。 一個旅行者,在一條大河旁看到了一個婆婆,正在為渡水而發愁。已經精疲力竭的他,用盡渾身的氣力,幫婆婆渡過了河。結果,過河之後,婆婆什麼也沒說,就匆匆走了。 旅行者很懊悔,他覺得,似乎很不值得耗盡氣力去幫助婆婆,因為他連「謝謝」兩個字都沒有得到。 哪知道,幾小時後,就在他累得寸步難行的時候,一個年輕人追上了他。年輕人說,謝謝你幫了我的祖母,祖母囑咐我帶些東西來,說你用得着。說完,年輕人拿出了乾糧,並把胯下的馬也送給了他。 所有的故事總會有一個答案,重要的是,在最終答案到來之前,你是否耐得住性子,守得穩初心。 不必急着要生活給予你所有的答案,有時候,你要拿出耐心等等。即便你向空谷喊話,也要等一會兒,才會聽見那綿長的回音。 回報不一定在付出後立即出現,只要你肯等一等,生活的美好,總在你不經意的時候,盛裝蒞臨。 山有峰頂,海有彼岸。 漫漫長途,終有回轉。 餘味苦澀,終有回甘。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感恩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 泰戈爾曾說過:你今天受的苦,吃的虧,擔的責,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後都會變成光,照亮你的路。 國王與宰相的故事 有個國王喜歡打獵以及與宰相微服私訪。宰相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天,國王到森林打獵,一箭射倒一隻花豹。國王下馬檢視花豹,誰想到,花豹使出最後的力氣,撲向國王,將國王的小指咬掉一截。 國王叫宰相來飲酒解愁,誰知宰相卻微笑着說:「大王啊,想開一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國王聽了很憤怒,「如果寡人把你關進監獄,這也是最好的安排?」宰相微笑說:「如果是這樣,我也深信這是最好的安排。」國王大怒,派人將宰相押入監獄。 一個月後,國王養好傷,獨自出遊。他來到一處偏遠的山林,忽然從山上衝下一隊土著人,把他五花大綁,帶回部落! 山上的原始部落每逢月圓之日,就會下山尋找祭祀滿月女神的犧牲品,土著人準備將國王燒死。 正當國王絕望之時,祭司忽然大驚失色,他發現國王的小指頭少了小半截,是個並不完美的祭品,收到這樣的祭品滿月女神會發怒,... 閱讀完整內容
正月初十。十全十美日。祝您一帆風順,二龍騰飛,三陽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方來財,九九同心,十全十美,千事吉祥,萬事如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正月初十是「地日」,即石頭的生日,當天民間不會動任何石製的工具。 作者: 玄一學佛修行 - 星期二, 1月 31, 2023 正月初十。 十全十美日。 祝您 一帆風順, 二龍騰飛, 三陽開泰, 四季平安, 五福臨門, 六六大順, 七星高照, 八方來財, 九九同心, 十全十美, 千事吉祥, 萬事如意。 在 中國傳統文化 中, 正月初十是「 地日 」, 即 石頭的生日 , 當天民間不會動任何石製的工具。 今天是 正月初十 十全十美日 多麼 吉祥 美好的日子 在此祝您: 體健身強健康美... 心地善良心靈美... 真誠實在誠實美... 助人為樂高尚美... 重情重義情誼美... 開心快樂心情美... 浪漫甜蜜愛情美... 升職加薪工作美... 目標遠大理想美... 溫馨舒適生活美... 🌸 🌸 實心實意送您十份心願 ... 一份快樂美妙、 一份健康美貌... 一份溫暖美玉、 一份平安美意... 一份笑容美麗、 一份幸運美氣... 一份如意美事、 一份愛情美好... 一份前程美景、 一份生活美滿... 🌸誠心默默為您祈福... 🌸願您永遠十全十美... 隨心滿願💗 https://www.facebook.com/175787942577898/posts/2211909532299052/ 閱讀完整內容
星雲大師:兩個方法讓你減少人生種種煩惱。應該怎樣過人生呢? 作者: 玄一學佛修行 - 星期五, 6月 04, 2021 要記住: 第一:你一定要寬恕眾生。 人的一生耗費在 干擾別人、傷害別人、 毀謗別人、批評別人的時間, 超過於冷靜下來瞭解自己。 我們每天眼睛一睜開, 都在看別人的錯誤, 一張嘴巴,都在講別人的過錯。 人永遠是煩惱的動物, 從早到晚都是一樣, 到老到死還是不覺悟。 你要活得快樂,你一定要寬恕眾生。 《六祖壇經》中說: 「 他非我不非。 」 六祖慧能大師就是這樣教我們的。 別人弄得是是非非, 我們是不能有是非的, 要做到如下的原則: 「 寬恕眾生。 」 這是學佛的第一步驟, 如此你才不會痛苦煩惱。 第二:改變自己,勝於改變別人。 釋迦牟尼佛說: 「 降伏百萬大軍並不偉大, 降伏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 簡單地講, 學佛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改變自己。 我們看看當今社會上, 父母親因意見不合而吵架, 兄弟之間因小事而紛爭, 同學因對事情看法不同而起爭執, 同事間會鬥爭,這是為什麼? 你有沒有想想癥結在那裡? 該找找根本解決的辦法。 世間這種人很多, 我們也不必跟他計較。 若遇到這種人, 我奉勸你,改變自己。 面對這種人,他是凡夫, 不會覺悟的,是不可能解脫的, 所以,我們不要跟他一般見識。 因此,要 寬恕別人,改變自己; 寬恕眾生,快活自己。 轉載:向星雲大師學習佛法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81336562883916/permalink/546195996397971/ 星雲大師:兩個方法讓你減少人生種種煩惱。應該怎樣過人生呢? 閱讀完整內容
佛弟子是否響應政府號召接種疫苗? 作者: 玄一學佛修行 - 星期一, 5月 31, 2021 首先要明白 疫情是果報 果必有因緣 佛說一切罪中 殺業為重 看看嚴重病患者都是缺氧的 這就可推上看病因。 當今社會發展快速 人類享用美食 尤其是通過商業模式 大量捕食動物海鮮 這些都是活生生 缺氧而後被人類殺害裹腹的 或者大量飼養 環境擁擠 呼吸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 缺氧後被殺害的 因必感果 如是因如是果 明白這些因緣 就知道疫情是為何而來 是眾生報復人類 為飽滿自己口福而濫殺來的 佛說 慈悲心能化解一切災難 當然也包括疫情 古大德在疫情爆發時 都號召大眾齋戒念佛 功德迴向被傷害眾生 以期迅速化解 災害瘟疫流行 這是反求諸己 不過現今科技發達 人類自以為了不起 希望通過醫學研究 製造疫苗 對抗瘟疫 如果醫學家為救治病患而發明 這當然無可厚非 可是現今的疫苗都參著利益 為謀取大量利益而研發 這心態是對立的 瘟疫是眾生的報復 人類如果覺醒而改過 發明疫苗是可值得讚揚的 否則眾生的報復則變本加厲 這就是為何疫情愈發嚴重 迅速變種 應接不暇 解決方法 應該是提倡 齋戒念佛 減少殺生 這是慈悲心化解 否則縱然打了疫苗 還是逃不了瘟疫的報復 現在各國政府都強調大量人口接種疫苗 以達到免疫功能 那佛弟子如何看待 佛在 梵網經 說 佛弟子四不犯 不謗國主 不逃國稅 不犯國製 不作國賊 這是菩薩戒 那大乘佛法 都是菩薩道 慈悲救度眾生 但願眾生得離苦 不為自身求安樂 國家用法治 。 如果法律規定 必須接種 以達全民免疫 佛弟子則有義務響應 如果是可選擇性的 那個人對待生死的了解有多深 對往生極樂世界的因果 往生極樂世界的信願是否真實不疑 這很重要 真是發願往生極樂作佛度眾生 那接種疫苗則可隨意 如果覺得有人比自己更需要接種 那就先讓他們去 自己留在後面 為什麼 接種不外是 生死問題而已 生死看破了 接種與否 則看因緣 可以隨喜接種 如果法律規定 也如法接種 也是慈悲心表現 免得身邊的人 害怕恐慌 萬一接種出事。 也坦然接受 生死有命 歡喜念佛 佛決定接引 這是大喜事 度生願望將 圓滿在極樂 印度14億人受此厄難,醫學家發現疾病在傳播中,開始發生變異,又衍生出240種新的病毒。若印度疫情未緩和,整個世界未來將面臨更大的考驗。 娑婆世界,本質是苦!三界如火宅,熊熊焚人身。我們現在福報大一點,苦的認識與體會非常少。 我們有些思維根深蒂固,認為此世界有個快樂,值得去擁有與追求。現實是壽命短促而... 閱讀完整內容
福盡而死,祿盡而亡 | 人的福報有限,能節約不貪著,就可以延壽,如果過分奢侈,福報享盡了必定福盡而死。…實際上,因果絲毫不會空耗,浪費財富是損減自己的福報。…人生不可享受過分,要是自己沒有德,空去享用,那就是折福。 作者: 玄一學佛修行 - 星期六, 11月 20, 2021 過分奢侈,福報享盡了必定福盡而死! 有人說:我自己賺的錢我自己花,不把錢花光享受,不是白賺錢了嗎? 我們可以通過比喻來思考,比如一個農民對著糧倉想:這是我自己種的糧食,當然應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嗎? 這顯然是愚人 自絕後路 的做法,不為明年留下 種子 ,最後只會餓死而已。 可見,不顧及後果的過分享受,將會耗盡 福報 ,給自己的未來和後世帶來無量的痛苦。 我們再來看這樣一則公案: 明朝正德三年出現了大旱災,楝塘地方因為有水庫而得以避免。第二年又出現大水災,也以堤壩高而沒有遭災。鄰近的幾個鄉連續好幾年沒有收成,唯獨楝塘地方接連豐收,而且他們 乘形勢 得到了官府的兩次免糧。於是這些村裡人廉價買進了各鄉的產業,生活變得非常富有。從此之後,該地樸素的風氣蕩然無存,奢糜成風。 當時,鄉民陳良谟對他的叔兄說:“我們村子 會有奇禍發生 !” 叔兄問他是什麼原因, 他答: 無福消受 罷了。 不久果然全村發生了 大瘟疫 ,存活下來的寥寥無幾。 ㊙️先儒 焦澹園 說: “人生衣食財祿,皆有 定數 ,當留有余不盡之意。 故 節約不貪,則可延壽 ; 奢侈過求,受盡則終 ; 未見暴殄之人得皓首也。” 人的福報有限,能節約不貪著,就可以延壽,如果過分奢侈,福報享盡了必定福盡而死。 有人想:現在時代不同了,物質條件日新月異,過時的東西都可以丟掉。半碗飯、一張紙不值幾個錢,不要搞得太約束。 這也是以撥無因果的斷見所滋生的邪見。 從 因果 上思惟,就會知道其實 浪費 半碗飯、一張紙,也有很大的 罪過 。 比如半碗飯來之不易,從 播種 、 施肥、灌溉、收割、去殼、運輸 到最後煮成米飯,其間有多少勞動者的 心血 ,要耗費多少自然資源,才能端到口邊,供你享用。 這半碗飯不是無因無緣產生的,隨意浪費不會折福嗎? 實際上,因果絲毫不會空耗,浪費財富是損減自己的福報。 因此,想起物品來之不易、業果不虛,我們不能不珍惜福報。 古人說:“一茶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 有一首唐詩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們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需要勞累那麼多的父母有情,想到這一點,為什麼還不珍惜福報,反而以浪費為光榮嗎? 弘一大師 在他的一篇演講中說:我五歲時,父親就不在世了! 七歲我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一點不知愛惜。我母親看到,就嚴肅地說: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 閱讀完整內容
原來「因果業力」竟然如此強大且無法抗拒。… 當我們遇到大的集體災難時,其實是共業的成熟。 在這個共業中,大家每個人又都做下過不同的別業。根據別業的不同,在災難中,人們所受的遭遇也就不盡相同。 作者: 玄一學佛修行 - 星期四, 10月 07, 2021 近代高僧夢參長老世壽102歲, 是公認的一代高僧。 夢老一生都與地藏王菩薩 結下了不解之緣, 所以在後半生中 都以弘揚地藏法門為己任。 他曾經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令人驚嘆不已, 聽過的人都感嘆道 因果的真實不虛 。 現在的四川西昌東南方向有一片名叫邛海的湖,在過去曾經是一片陸地,這一片陸地上曾經還建立過一個城市,如果你去旅遊,天氣好的時候還可以從海面上看到水底整整齊齊的街道。 在古代, 這個被淹沒的陸地被稱為建昌道, 它是在過去的一次地震中 塌陷下去的, 這個故事就發生在地震時。 有碑刻記載, 在地震發生的前五六天中, 天天可以聽到地下有吼叫傳來。 這聲音還伴隨著對話: 一聲音催道:時間到了, 另一聲音回答:還沒有。 一聲音問:“為什麼?” , 另一聲音回答道: “一個人還沒進來, 一個人還沒出去。” 誰也聽不懂這對話是什麼意思。 時間很快過去, 這一天有一位騎著馬的郵差 匆匆從城外趕來進入城中, 不一會另一位郵差便騎著馬出了城。 當出城的那位剛走出城門不遠, 轟隆,城中地震了,地面陷了下去, 水從地中溢了出來。 剛進城門的那個郵差便死在了裡面。 這時候人們才明白, 前幾天聽到的奇怪的對話, “一個人還沒進來, 一個人還沒出去。” 說的竟然是這個事情! 原來因果業力 竟然如此強大且無法抗拒。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事情刻在了碑上, 人們通過這個碑 也懂得了因果的威力。 當我們遇到大的集體災難時, 其實是共業的成熟。 在這個共業中, 大家每個人 又都做下過不同的別業。 根據別業的不同, 在災難中, 人們所受的遭遇也就不盡相同。 就像夢參長老 所講的那個故事一樣, 出城的那個郵差, 就是因為與城中人的業力不同, 所以沒有受到地震的傷害, 而佛陀的親身經歷 也可以說明這一點。 南無地藏王菩薩 https://www.facebook.com/207280632959240/posts/1518487208505236/ 原來「因果業力」竟然如此強大且無法抗拒。… 當我們遇到大的集體災難時,其實是共業的成熟。 在這個共業中,大家每個人又都做下過不同的別業。根據別業的不同,在災難中,人們所受的遭遇也就不盡相同。 閱讀完整內容
【林則徐給我們的十個提醒】 作者: 玄一 - 星期六, 11月 26, 2022 林則徐給我們的十個提醒 我們剛剛提到了處事應該有哪些原則,就是要以道義為原則。處事當中應該用哪些態度去面對,我們剛剛也有提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一定時時刻刻要盡力去把事做好,不能邀功,不能自以為是。還有提到「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只要我們所努力的方向是對的,種的因都是好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要去患得患失。也有提到「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所以有多少緣分,我們就盡力去做,但是掌握緣分也要隨著我們經驗的累積用智能去判斷,不攀緣,但是要隨緣,而隨緣是盡分,是盡到三分緣我們就做三分緣。 好,剛剛也提到了林則徐先生他在一生立身行道的過程,體驗到人生有十件事你要抓到根本去做,假如你是從枝末下手,可能是空忙一場。所以他的教誨當中有提到「十無益」,十件事情我們都要從根本來落實起。剛剛課程裡面有提到第一點, 「父母不孝,奉神無益」,聖賢教誨,神聖給我們的教導,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行孝道,孔夫子也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力行孝道才是真正聖賢人的好弟子,也才能夠因為行善積德而「百福骈臻,千祥雲集」,這是第一個教誨。所以假如連父母都不孝,縱使每天三柱香也是沒有用的,神明也不會保佑。 第二個,「兄弟不和,交友無益」,在家庭裡面兄弟姊妹就吵來吵去,那就不懂得去好好的協助別人,好好的關懷別人,所以一出去交朋友也很難與人和睦相處,所以孩子一生做人處事的能力關鍵點還在家庭教育之中。而當我們能夠力行孝悌之道,那也是成就了一個人「仁道」的根基,行仁道的一個基礎。 第三個「十無益」的教誨,「存心不善,風水無益」。我們說時代假如天災人禍很多,人就喜歡算命,算看看今年會怎麼樣,算看看這幾年運勢好不好。算命去算了之後會不會變好命?很多人不算還好,一算,算命的說你今年會有厄運,他就每天在那裡想我明天可能會有厄運,算了之後每天提心吊膽。所以真正有德行的人,他絕對不會建議你的時候讓你提心吊膽,他一定會告訴你如何轉化命運,如何讓自己能夠消災解厄,他一定會把道理跟你講清楚,這個才是真正關懷你。所以一個人的運勢確確實實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詩經》裡面有一句話叫「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所以你心地善良,你們家庭就是一個和睦的氣氛,所以你們家的風水一定好。你到團體裡面處處懂得關懷同事,同事的工作氣氛也很和樂,所以你公司的氣氛、風水也很好。所以林則徐先生點出來風水的根本在哪?你的存... 閱讀完整內容
【知足的人生最富足】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弘一大師《格言別錄》 作者: 玄一學佛修行 - 星期五, 12月 03, 2021 🌿 ◎弘一大師出家之後的生活,持戒嚴謹,淡泊無求,一雙破布鞋,一條舊毛巾,一領衲衣,補丁200多處,青白相間,襤褸不堪,還視為珍物。素食唯清水煮白菜,用鹽不用油。信徒供養香菇、豆腐之類,皆被謝絕。 弘一大師名聲在外,又加上在家時家產豐厚,即使出家,他也一樣可以過著優越的生活,至少也不應該如此清苦。但大師拒絕了一切利養,決意要做一個苦行僧。 弘一大師 說: 「 出家人的生活在人們看來是相對清苦的,但對於真正的出家人而言,他們並不會認為苦,而是把苦當成樂,並且從中獲得真正的快樂。 」 在 弘一大師 看來, 真正的快樂並不是物質上的富足,而是精神上的富足。 在世人的眼中,物質匱乏的生活就是苦的,這是因為,我們把快樂建立在身體的享受之上,如果我們能夠像弘一大師一樣,那麼艱苦的生活對於我們來說就不再是苦。 世人總是想盡一切辦法來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望,永不知足,永不停止。 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但在這個追求的過程裡,他們要忍受著得不到和失去的痛苦,更不要說每天為了那超出人本身需要很多的物質財富所受的苦和累。 我們頭上的白髮有多少是為了那不必要的東西一點點累白的呢? 而那些尋求精神世界富足的人,精神上的快樂常常使他們看起來那麼自在、從容,一身的輕鬆,一臉的愜意。 中國曾有這樣一句俗語: 「知足常樂。」「布衣桑飯,可樂終生」,這是弘一大師一生的志願。 🌿🌿 ◎ 弘一大師 在講解《 佛遺教經 》的時候曾說:「 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 」 他也曾勸誡世人:「人生在世都希望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生活,然而幸福快樂由哪裡來呢? 絕不是由修福而來,今天的富貴人或高官厚祿者,他們日日營求,一天到晚愁眉苦臉,並不快樂。修福只能說財用不算匱乏,修道才能得到真幸福。 少欲知足 是 道 , 欲 是 五欲六塵 。 無憂無慮,沒有牽掛,所謂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事實真相清楚,心就安了。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迷,處世待人接物恰到好處,自然快樂。 」 大師這段話給世人的啟示是: 人要少欲。少欲,人的牽掛就沒有了,憂慮也沒有了,心就安了,人就快樂了。 古人說:「 求名之心過盛必作偽, 利欲之心過盛則偏執。 」 凡事都是過猶不及,所謂欲火焚身,過於強烈的欲望會毀滅掉人的生命。 即使你的欲望並不多,但如果時時處於不滿足的痛苦狀態中,對我們的身心也是有害而無利的。 那麼,... 閱讀完整內容
「一個超強的改命術,可惜很多人輕視了!」父母才是真神。對父母比神好一點,一切便會順順利利!如果真的能敬父母如真神,如果真的能敬父母如佛菩薩,你不一定能成為擁有很多資產的富豪,但你一定能收穫大福報,你的命運會得到徹底的改變。 作者: 玄一學佛修行 - 星期日, 11月 14, 2021 曾經聽一位老師講過一個老闆的故事,老闆的父母去世以後,他塑了兩尊小像在家裡供著,和供佛是一模一樣,早晚燒香,一天三頓飯,他說父母去世五六年,他對父母的思念有增無減。這個老闆有幾十個億的資產。 很多人心裡都嘀咕,這老闆怎麼有這麼大的福報啊? 最後才明白,其實是孝心所感。對過世的父母尚且能如此用心,父母在世時他的孝順程度也就可見一斑了! 客觀的說,能坐擁幾十億資產的老闆身上肯定有很多長處,對父母的孝心肯定也不是他能成為巨富的唯一原因, 但我相信, 孝心感得福報 一定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我發現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大富豪對父母也是極其孝順,他就是李嘉誠。 我看過一個名為 《 華人首富李嘉誠創業奮鬥 》的紀錄片,真的要感謝這個紀錄片的拍攝者,讓我們得以有機會看到李嘉誠家中的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也得以有機會看到真的有人供父母跟供佛一樣。 在紀錄片裡,我們可以看到,在一間非常寬敞明亮的房間裡,牆上掛著李嘉誠父母的黑白照片,在照片前的供桌上,供著兩大簇鮮花,供著酥油燈,供著水果,還供著檀香等等。 紀錄片裡,李嘉誠習慣性地為父母上香、作揖!很多人不知道,這時候的李嘉誠自己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父親已經過世長達半個多世紀! 紀錄片裡,李嘉誠也回憶了幾件小時候的往事,李嘉誠小的時候,家鄉潮州遭到日軍的轟炸,因此一家人從潮州逃難到了香港。到香港後不久,李嘉誠的父親卻染上了肺病,住進了公立醫院。那時候家裡只有李嘉誠和父親在香港,“因為他有肺病,我便去買些舊書,有關如何醫治肺病的,以及如何照料肺病患者的書籍來看。”這是李嘉誠的原話,而那時候的李嘉誠只有13歲。 這看起來只是件很平常的小事,但真正的孝順不就是體現在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中麼?看起來平常,能做到的又有幾個? 李嘉誠父親的肺病最終還是醫治無效,過世前一天,他沒有什麼話可說,反過來問當時才十四五歲的李嘉誠有沒有什麼事要跟他說,李嘉誠很自信的跟爸爸說,安慰他:我們一家一定會過得好! 當時李嘉誠自己告訴自己:如果我要跟爸爸說得這般肯定,自己必須加倍努力才有前途! 別人說求學,自己則是搶,搶學問…… 李嘉誠為了兌現對父親的承諾,小小年紀做任何事都要比別人更努力,17歲時做推銷員,別人做8小時,他做16小時! 想想我們,為了實現父母對我們的期望又做過些什麼呢? 關於媽媽,李嘉誠說:“我的童年歲月很艱苦,苦在沒有人可以傾訴, 難道你寫信告... 閱讀完整內容
古人他狂,他真有,現在講兩把刷子,他狂得有他的道理。 作者: 玄一學佛修行 - 星期六, 11月 21, 2020 「 狂 」,狂這個字是「 敢為 」。他很勇敢去做,這個叫狂,敢為。「 今人也很狂,但是今昔不同,今日為狂妄 」,所以這個地方講的狂,跟現在講的狂意思不同。 這裡講的狂是敢為,敢做敢為,現在講的狂是狂妄,不同,所以今昔不同。 「 昔日是真有兩下子,狂得有道理 」,昔日就是古時候,古人他狂,他真有,現在講兩把刷子,他狂得有他的道理。 跟現在人的狂妄狂得沒道理,那不一樣的。所以這個狂,雖然他狂,但是他有道理。 「例如《論語》中的長沮、桀溺、原壤,孔子很敬重他們。」這是舉出當時的人,這些人都稱為狂,敢做敢為,但是有他的道理,孔子很敬重他們。 「孔子與原壤是幼小時的朋友,夠得上交情,無話不說,而且以杖叩其脛」,還以那個柺杖叩他那個腳踝。 「孔子對原壤的責備,那是夠得上交情,才能如此。」如果不夠交情,那不能是這樣去責備他的。 「 孔子自然 」,他的態度是自然,「不像宋儒道貌岸然」,好像很拘謹這樣,孔子是很自然的。 「《禮記》說, 原壤鼓木而歌,孔子說: 親者不失其為親,故者不失其為故。 上句是指原壤對他母親的關係,下句是指孔子與原壤的關係而說,原壤並沒有忘記他的母親,不然為什麼要鼓木而歌?狂者大膽,一切都敢為。」這是解釋這裡講狂它的意思。 『 斐然成章 』,「不是指對道狂簡」。「斐」,這個字是「文質的光華,文質彬彬」,一個人學得文質彬彬的,「 如此而已,但不懂得道 」,道他不懂。 『不知所以裁之』,「有一種說法,學生自己不知;第二種說法,孔子說他的學生,將要返回魯國去治理。合起來說,弟子們外表像個樣子了,還差條理,我要回去調理他們」。這是第二種說法。 恭錄自《每日論語》悟道法師主講 WD20-037-0126 🔺觀看《每日論語》全集: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j3-6Dw0D3Q47zIwVx9MUT6dJ99qBO0tK 轉自:社團法人中華華藏淨宗學會 https://www.facebook.com/148074648697450/posts/1689590531212513/ 閱讀完整內容
做人,人品永遠大於能力。什麼是人品?苦時不出賣朋友,難時不計算他人,窮時不坑蒙拐騙,富時不目中無人。 作者: 玄一 - 星期一, 3月 17, 2025 什麼是人品? 苦時不出賣朋友, 難時不計算他人, 窮時不坑蒙拐騙, 富時不目中無人。 做人,人品永遠大於能力。 (圖文轉載:隨緣)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FSgSc12HW/ 做人比做事還重要 標籤: 做人做事的道理,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