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別人的過失放在心中。不要一直盯著別人的缺點】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一個人學問愈深應該愈心平氣和。我們也要從自己的修身開始做起。當我們以此心境去面對周圍的人,時刻鞭策自己不斷增長學問,就不會把時間浪費在數落別人的缺點上。
蔡禮旭老師:
孔子曾經講到,剛好子貢口才很好,有一天談論別人的長短是非。夫子說:“賜也賢乎哉”?因為“子貢方人”。我們要對於這些教誨善用其心,我們也是當機者。
子貢很聰明,口才也很好,他這個“方人”是批評別人。
孔子抓住這個機會點,子曰:端木賜啊,“賜也賢乎哉?”你覺得自己很賢人了嗎?“夫我則不暇”,這個“暇”是閒暇、空閒。孔子說:你很賢德了嗎?我都覺得對治我的習氣都沒時間了,怎麼你有那麼多時間去批評別人呢?
所以六祖大師開悟的聖者,也給我們講到:“若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不把別人的過失放在心上,更不會跟人對立;對人有批判,那就貪瞋痴都做主了。
下屬的過失,領導的過失,清楚。你看得清楚,那是你明理,但不放在心上。
純是一顆利他的心,是在護念他,柔和製止,提醒他。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比方當面在提醒、在勸,講話越講越大聲,鬥氣啦。我們自己知不知道?自己動氣了還不承認,最後還要加一句:“我為你好!”那這一句還是“倘掩飾,增一辜”。
不要一直盯著別人的缺點
見人惡,絕對不要放在心上,在我們最純潔的心裡裝很多別人的垃圾,這是最傻的。
有一個朋友說:“不見人惡很困難。”
他就請教釋凈空教授,師長就教給他一個好方法,我也覺得好得不得了。
師長說:
“你以後看到別人的錯,你就說都是我的錯。”
比如說,你看到兒子不乖,你就說:“都是我的錯,我沒有教好。”那你就趕快教!
再比如說,看到太太不好,你就說:“都是我的錯,沒有用德行感動她。”
假如在馬路上看到別人沒有功德心,你也說:“都是我不好,沒有做好榜樣影響他。”
所以,善惡都是我們的老師。
很多人都說他看到別人做錯事,心裡就很難受,每天都一直盯著別人的缺點在看,內心憤憤不平。
現代社會很多人都是憤世嫉俗,每天茶餘飯後就在數落別人的缺點。
事實上,當我們在批判別人缺點的時候,內心就得不到平靜。
內心憤憤不平與求得學問是背道而馳的。
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一個人學問愈深應該愈心平氣和。我們也要從自己的修身開始做起。當我們以此心境去面對周圍的人,時刻鞭策自己不斷增長學問,就不會把時間浪費在數落別人的缺點上。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1751370013980/permalink/184525373566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