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餘求缺】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 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 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 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四留銘》
古訓:
臨事,讓人一步﹔
臨財,放寬一分。
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
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
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
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
——《四留銘》
1️⃣
為人處世,萬事留有餘地,話不可說滿、事不可做絕、財不可佔盡,才能做到『進可攻,退可守』。
🔹
有一個佛門弟子,做事非常的認真,日夜參禪,可就是收效甚微。一天,他去請教師父,師父聽后,給他一個葫蘆、一把鹽,說:『你把葫蘆裝滿水,再把鹽放進去,讓它很快的融化。』
弟子立即照辦。可過了一會兒,他又來找師父,說:『師父,水太滿了,搖不動啊。想用筷子進去攪,可葫蘆口又太小了,進不去。所以,這鹽都沉到下面去了,化不了啊!』
師父聽后笑著說:『那不好辦嘛,你先把葫蘆裡的水倒掉一些,然后再用力搖一搖,看看如何?』
徒弟又立即按照師父說的去做了。果然見效,甚至可以說是立竿見影,葫蘆裡的鹽很快就融化了,清水變鹹水了。這一下,徒弟終於悟出了其中的『真諦』。
為人做事,僅有認真是不夠的,留有一定的『餘地』也是必不可少的。葫蘆口小,不能用東西進去攪,如果你把水裝滿,把活動的『空間』堵死了,沒有了『餘地』,只會阻礙事物的發展和進程。
☞
留餘,既是技巧問題,也是原則問題!留下了『餘地』,也就是留下了『活』路。
2️⃣
曾國藩說:『留一分餘地,可回轉自如。不留餘地,則易失之於剛,錯而無救。凡事不必做盡,留三分餘地於人,留些餘德於己。 』
🔹
王熙鳳外向開朗,十分會為人處世,但她一生太過於精明與算計,最后在飢寒交迫的獄神廟中孤獨離去,死時身上只有一床破草席。
《紅樓夢》金陵十二釵曲子裡對王熙鳳的評價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是王熙鳳一生的真實寫照。
秦可卿死前托夢給她,讓她別為眼前的世俗繁華的假象迷惑,終歸賈府要敗的,還告訴她讓她置辦一些后路,以防將來敗落時這些子弟好有個著落,能然續香火。
結果王熙鳳不聽話,將放給那些婆子丫鬟小姐的月錢拿去放貸,然后可以私吞那些盈利,后來抄家的時候在王熙鳳屋子裡翻出來海了去的錢物。
☞
『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意思是機巧不能算盡、聰明不能用盡。王熙鳳自以為聰明,做事不留餘地,富裕時不置辦后路,才讓自己陷於險地。
3️⃣
萬事留有餘地,做事游刃有餘,才是長久之計。才能不必傲盡,留三分餘地於人,留些內涵於己。
🔹
康應魁是開創康家鼎盛局面的人,他素來節儉,八十歲生日時,竟然決定大擺壽宴,特意通知欠債戶一定到場。
酒過三巡,康應魁讓管家拿出欠賬簿,讓大家確認之后,當場燒掉了全部欠賬單。康應魁用一把火告訴康家人:錢財乃身外之物,為人做事切記要留餘忌盡。
康應魁深諳『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的道理,他們修河堤、建學校、賑災民,種種義舉贏得了廣泛讚譽,康家的生意也自然走上了長盛不衰的快車道。
都說富不過三代,康家卻繁榮興盛了十二代四百餘年,富到『馬行千里不食別家草,人行千里盡吃康家糧』,后來被慈禧賜封為『百萬之家』,於是有了『康百萬』的名聲。就是這麼一個名門望族,訓導子弟的家訓居然是『留餘』。
4️⃣
《道德經》說:『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
開悟的道者,對金錢不存佔有之心,也不會刻意儲藏財富,而是把多餘的財物用來幫助別人,他們越這樣做,反而越是會擁有財物。富貴不能享盡,留三分餘地於人,留些福澤於己。
既保有拼搏奮斗的姿態,也善於以『留餘』的視角審視人生,知道留餘、求缺,莫為己甚,人生才能顯得從容。
人一輩子的福報都是有數的,福報享完,災禍就來了。所以吃的簡樸、用的簡樸,愛惜福分,不佔盡錢財,則可以長保幸福,並可惠澤子孫。
💞
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
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
摘錄自《靈瑞之聲 》
https://www.facebook.com/100050868939967/posts/53529456150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