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 (Li Qingzhao)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出生于喜愛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藏書甚富,善屬文,工于詞章,母親乃狀元王拱宸的孫女,頗有家學淵源。
受家庭氛圍熏陶,好讀書,善詩文,行事自我,頗有見解,「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王灼《碧雞漫志》)。
汴京的風水養人,年少時的李清照如同林中幼鹿,散發著逼人的靈氣。她開明的生活環境,與繁榮的京都生活,激發了她強烈的創作熱情,渾然天成的小令《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和《點絳唇·蹴罷秋千》令她在詞壇上斬頭露角。
其中有一篇小令,一經問世,便轟動汴京,令「「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堯山堂外紀》卷五十四)。」
這首詞便是《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短短33字,每一字都毫無雕飾,如珍珠般寶蘊光含,是被「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
「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一覺醒來,還帶著幾分宿醉,頭腦昏沉間,猶記得昨夜綿綿細雨,雨聲雖不急,但風聲猛烈。不知院內海棠花如何,便出聲詢問丫鬟,她卻說海棠花和昨日一樣。豈不知疾風之下,海棠花定是花瓣凋零,綠肥紅瘦。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起首句便從側面寫出了春暮初夏的多雨時節,「濃睡」一個「濃」字,可見詞人進入深度好眠,但即便如此,「不消殘酒」酣睡之后,仍舊睡意惺忪,可見詞人此刻慵懶頭暈之態。「雨疏風驟」中的「疏」與「驟」不僅為互文,更是恰當描繪出昨夜的天氣環境,風雨蕭蕭,對應下文的海棠花備受摧殘。而且這句應是倒裝,從邏輯上來說,應是宿醉醒來,想起昨夜風雨未停,詞人十分憂心院中的海棠花如何。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詞人深知風雨之后海棠花凋零已是必然,卻依舊心存僥幸,「試問」二字將詞人小心翼翼,又滿懷期待的曲折心思表現得淋漓極致,奈何小丫鬟卻不解風情,只是卷起窗簾,頭也不抬,回復說跟昨天一樣呢,開得好著呢。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
初夏時節,疾風驟雨之后,海棠花怎堪風雨,又怎會「依舊」?看著忙忙碌碌的丫鬟,詞人心中不由得感到無奈,「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你這個粗心的丫頭,院中的海棠花應該是綠葉肥大,紅花清瘦才對。
一個是兢兢業業的打工人,清早起來便為主人收拾床榻,卷簾奉水,為小姐梳洗打扮,自然是無心關懷庭中海棠花開得如何;而另一位主人則是充滿對自然之美的敏銳感知,也展現了她對生活中細節的關注和對美好事物的珍視。二者無有高低,只是對于「美」的感知不同。
「綠肥紅瘦」是全詞的精妙之筆,令天下人擊節贊嘆。「綠」指代海棠葉,「紅」是海棠花,兩種強烈的對比色,也襯托出海棠花隕落滿地的狼藉;而「肥」與「瘦」更是新奇至極的比喻,初夏時節,海棠葉喝足了雨水,葉片肥美豐茂,而花瓣卻經風吹雨打,零落成泥,枝頭之花自然消瘦,如此平常的四個字卻體現了初夏時分時光的流逝與生命生長的軌跡,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這首小令篇幅雖短,卻承轉啟合,輕靈精巧,借宿醉醒后的一系列問答,表達了詞人惜花愛花之心,更是從中體現了詞人對于發現生活中的美敏銳的感知力。
全詞短短33字,人物、場景和對白等樣樣齊全,以對話推動詞意發展,跌宕起伏,極盡傳神之妙顯示了詞人無與倫比的文學表現力。
(轉載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3683163676/posts/pfbid0xPRv93wXiZVQBB2jMyS1n1bnmzaKnsZ7yCPBZg46JnMU5bWdgDqEwPvfymsLHyysl/?mibextid=Nif5o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