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佛的皇帝vs滅佛的皇帝

【信佛的皇帝vs滅佛的皇帝】

信佛的皇帝 - Google 搜尋

中國歷史上最有佛緣的15位皇帝

漢明帝劉莊:
最早引入佛教的皇帝。

漢明帝劉莊(28年6月15日—75年9月5日),原名劉陽,字子麗,東漢第二位皇帝,在位十八年。其正式諡號為「孝明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明帝」,廟號顯宗。漢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母親為光烈皇后陰麗華。

梁武帝蕭衍:
四度出家為僧,開創漢地素食先河。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中都里人(今江蘇常州市武進區西北)。南北朝時代南梁開國皇帝,廟號高祖。

蕭衍是南齊宗室,亦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封臨湘縣侯,官至丹陽尹。母張尚柔。蕭衍少年時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私德頗佳、亦不太注重個人享受,是竟陵八友之一。原為權臣,在其兄長蕭懿被害後,逐漸有帝位之野心,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於蕭衍,南梁建立,是為梁武帝。稱帝後的蕭衍改善許多前朝留下的弊政,並多次主持整理經史文書。然而晚年的他多次出家,傾力資助佛教發展直接導致國庫空虛,在侯景之亂爆發後絕食而亡。梁武帝蕭衍在位時間近48年,在南北朝皇帝中名列第一。

雍正皇帝胤禛:
直透三關的大禪師編製禪宗語錄集。

雍正帝(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愛新覺羅氏,名胤禛(滿語:ᡳᠨ
ᠵᡝᠨ,轉寫:In Jen),法號破塵居士、圓明居士[3],中國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的第三位皇帝,於公元1722年至1735年在位,年號「雍正」。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通稱世宗憲皇帝(滿語:ᡧᡳᡯᡠᠩ
ᡨᡝ᠋ᠮᡤᡝᡨᡠ᠋ᠯᡝᡥᡝ
ᡥᡡᠸᠠᠩᡩ᠋ᡳ,穆麟德轉寫:šidzung temgetulehe hūwangdi)。

雍正帝乃康熙帝第四子,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登基(1722年12月27日)[4]。雍正帝的風格是著名的勤勞親為,亦狠辣果斷,絕不心慈手軟,因此對內政和民生的問題均進行強力手段的鐵腕施政,例如在中央設置軍機處和密摺制度來加強皇權,在地方上推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改土歸流、打擊貪腐的王公官吏和廢除賤籍等一系列政策,推動了清朝的經濟和國力進一步增加,對外則透過對俄國談判確定蒙古北部邊疆,平定青海,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等加強對西藏的控制。其在位期間正值壯年,能對時弊做出較為果斷的處置,把康熙帝留的問題加以整頓,由此盛世得以延續,一定程度挽救了清朝的統治,有助於清朝不至於及早滅亡,使其主導的改革多被後世所肯定。

康熙皇帝玄燁:
迎請高僧出版藏經重振佛教。

康熙帝(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名玄燁(滿語:ᡥᡳᠣᠸᠠᠨ
ᠶᡝᡳ,穆麟德轉寫:hiowan yei),愛新覺羅氏,中國清朝第三位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也是首位出生和成長在北京的清朝皇帝,於公元1661年至1722年在位,年號「康熙」,廟號「聖祖」。

玄燁於順治十一年農曆甲午年三月十八巳時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其八歲時,父親順治帝駕崩,臨終前聽從湯若望之建議,命年幼的三皇子玄燁為皇太子,即皇帝位。依順治帝遺命,由於新主尚且年幼,因此應將國政交由順治帝所指定的四位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輔佐[4]。其中,鰲拜依仗順治旨意,專橫獨斷,甚至捏造罪名,陷害朝臣而獨攬大權[5]。1667年,14歲的康熙帝下旨親政,於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朝賀[6]。1669年,康熙帝因鰲拜長年專橫,敗壞朝政,遂有意將其捉拿。但鰲拜力大,康熙帝心知不可用武,便設計將其智擒。後經眾臣決議,列鰲拜三十大罪,依法應予族誅。康熙帝念其早年戰功顯赫,特令准免死罪,改判監禁[7]。至此,康熙帝徹底掃除親政障礙。其在位期間,致力於緩和階級矛盾,在施政上採取寬和仁愛的風格,推行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農業政策,重視農耕,發展經濟,改革稅收,疏通漕運。同時還對三藩、明鄭、噶爾丹等各地反清勢力大規模用兵,對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確保黑龍江流域和廣大東北地區的控制,實現清朝的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努力調節滿族與漢、蒙、藏等族的關係,尊崇儒學,開博學鴻儒科籠絡漢族士大夫;實行「多倫會盟」安撫蒙古各部,下令編修《理藩院則例》,確定鞏固邊疆的統治方針;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派兵入藏驅逐入侵西藏的準噶爾汗國[8]。還開海設關,發展內外貿易,重用海外傳教士,學習西方近代科學[9]。此間,使中國社會出現「天下初安,四海承平」相對穩定的局面,為開啟百餘年的康雍乾盛世奠定基礎。

晚年的康熙帝沉浸於前半生的豐功偉業之中[10],開始倦於政務,標榜仁政致吏治廢弛,從而暴露出許多社會問題[11],而廢太子事件造成的奪嫡之爭也對清朝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8歲。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通稱聖祖仁皇帝(滿語:ᡧᡝᠩᡯᡠ
ᡤᠣᠰᡳᠨ
ᡥᡡᠸᠠᠩᡩ᠋ᡳ,穆麟德轉寫:šengdzu gosin hūwangdi),葬於清東陵中的景陵。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零十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乾隆皇帝弘歷:
刻印我國部帙最大的欽定大藏經《龍藏》。

乾隆帝(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愛新覺羅氏,名弘曆(滿語:ᡥᡠᠩ
ᠯᡳᡳ,穆麟德轉寫:Hung Lii),中國清朝第五位皇帝,是清軍入關並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於公元1735年至1796年在位,年號「乾隆」,廟號高宗(滿語:ᡬᠠᠣᡯᡠᠩ,穆麟德轉寫:g῾aozong),諡號簡稱純皇帝(滿語:ᠶᠣᠩᡴᡳᠶᠠᠩᡤᠠ
ᡥᡡᠸᠠᠩᡩ᠋ᡳ,穆麟德轉寫:yongkiyangga hūwangdi[註 5])。

乾隆帝是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子時。登基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因繼位之時有在位時間不超越其祖父康熙帝(61年)之誓言,故禪位於其十五子顒琰,至此總共在位60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此時的乾隆雖為太上皇,但依然手握大權,在宮內仍然沿用乾隆年號,成為大清帝國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直到他於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辰刻駕崩,享壽八十七歲(虛歲八十九歲),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以及實際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註 6],葬於清東陵中的裕陵。乾隆帝是清代乃至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皇帝之一,其統治時期國家延續了繁榮發展,是「康乾盛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清朝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乾隆帝在書法、詩文等方面也有著豐富造詣。

順治皇帝福臨:
個人精進參禪,數度想出家未成。

清世祖,通稱順治帝(滿語:ᡳᠵᡳᠰᡥᡡᠨ
ᡩᠠᠰᠠᠨ
ᡥᡡᠸᠠᠩᡩ᠋ᡳ,穆麟德轉寫:ijishūn dasan hūwangdi;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愛新覺羅氏,名福臨(滿語:ᡶ᠋ᡠᠯᡳᠨ,穆麟德轉寫:fulin)[2],中國清朝第2位皇帝,也是清朝入關後的首位皇帝。1643年在瀋陽即位,1644年又在北京定鼎登基[3],正式取代明朝[4][5][6][7]。

1643年9月,清太宗皇太極駕崩,議政王大臣會議推舉五歲的福臨承襲其父皇太極帝位,同時命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和努爾哈赤之侄鄭親王濟爾哈朗二人助小皇帝輔理國政。自1643年至1650年,政治權力主要掌握在多爾袞手中。在多爾袞的領導下,清朝於1644年成功入關,逐步征服原明朝的大部分領土,並深入西南省份追剿南明政權。1645年,多爾袞頒布「剃髮令」,建立一系列面臨漢人激烈抵抗但被後世清代皇帝所沿襲的政策。1650年,多爾袞逝世,13歲的順治帝開始親政,他試圖打擊腐敗,整頓吏治,削弱滿洲貴族的政治影響力,但結果成敗參半。順治帝在位期間,反清復明運動此起彼伏,國家政權稍欠穩定,直至南明政權被圍剿覆滅方才真正實現對全國的統治。

1661年,順治帝因感染流行病天花去世,得年22歲。皇位由皇三子玄燁(即康熙帝)承襲。順治帝死後被供奉於太廟,廟號「世祖」,諡號「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統稱世祖章皇帝(滿語:ᡧᡳᡯᡠ
ᡝᠯᡩᡝ᠋ᠮᠪᡠᡥᡝ
ᡥᡡᠸᠠᠩᡩ᠋ᡳ,穆麟德轉寫:šidzu eldembuhe hūwangdi),葬於清東陵的孝陵。

忽必烈:
把佛教定為國教,大力興建寺廟。

元世祖忽必烈(蒙古語:ᠬᠤᠪᠢᠯᠠᠢ
ᠬᠠᠭᠠᠨ,鮑培轉寫:Qubilai qaγan,秘史記音:中忽必來[4],西里爾字母:Хубилай хаан[註 2];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清代乾隆帝時命改譯為呼必賚[註 3]。孛兒只斤氏,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孫,元睿宗拖雷的第四子,母親唆魯禾帖尼的第二子,元憲宗蒙哥的弟弟,是中國元朝的建立者及其最享負盛名的君主,其於1260年5月登基為蒙古大汗,1271年12月成為元朝皇帝,1279年3月起統治全中國,前後在位34年,作為全中國皇帝在位近15年。

忽必烈少有大志,早年獲派管理金朝故土,開始受漢文化影響,因此很早便招攬各種漢人人才,慢慢形成自己的幕僚班子「金蓮川幕府」,這為後來的統治奠下基礎,多次替蒙哥南征大理、南宋。1259年蒙哥汗於南征期間駕崩,又未指定繼承人。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繼承權而引發分歧,但忽必烈獲得伊兒汗國首任統治者其弟旭烈兀為首的部分蒙古貴旋和漢臣的支持下,次年便自立為「大蒙古國皇帝」[5],同時彷照中原習俗正式稱帝和起用年號「中統」,並自稱「朕」,成為蒙古帝國首位使用漢制的「皇帝」稱號和首位使用年號的蒙古統治者。忽必烈其時控制了漠南草原、中原、西夏故土、吐蕃、大理故土,然而並未受到宗室的廣泛承認。同時,阿里不哥亦被擁立,忽必烈便靠著中原物資花了四年打敗阿里不哥,汗位得以鞏固,但蒙古帝國從此分裂,結束了彼此間緊密的合作關係,他們不再臣服身為蒙古大汗的忽必烈[註 4]。忽必烈在位期間奉行漢化,加強中央集權,徬效歷代官制,修鑿運河,並興建大都,公元1268年以舉國之力再度征宋,先圍困襄陽城長達5年,期間於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建立元朝,成為元朝首任皇帝。兩年後攻破襄陽城,忽必烈便揮軍直搗南宋首都;1276年2月4日,元軍成功攻陷臨安,宋恭帝奉上傳國玉璽和降表,但南宋皇族和遺臣南逃,他們先後擁立了幾位皇帝繼續抗元。直至1288年元朝在四川凌霄城把南宋餘部消滅,此為蒙古帝國最後一次輝煌的軍事成就,但頗傷元氣,令財政負擔日益沉重,加上其晚年派元軍兩度入侵日本以及三次侵略越南均告失利,民生困苦,內部鬥爭嚴峻,埋下元朝衰退的伏筆。晚年的忽必烈先後喪妻和喪子,身心大受打擊,意志變得消沉,開始酗酒,因此終日飽受痛風症和肥胖困擾,健康狀況江河日下,最後於1294年2月18日(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在大都駕崩,享年八十歲。葬於起輦谷。死後由孫子鐵穆耳繼位,是為元成宗。

1276年2月4日,宋恭帝在降表中為忽必烈上尊號大元仁明神武皇帝。1284年1月24日,群臣為忽必烈上尊號憲天述道仁文義武大光孝皇帝。

去世後,獲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蒙古語尊號薛禪皇帝(蒙古語:ᠰᠡᠴᠡᠨ
ᠬᠠᠭᠠᠨ,鮑培轉寫:sečen qaγan,西里爾字母:Сэцэн хаан,又譯為薛禪汗)[3][註 5]。

宋太祖趙匡胤:
利用最新印刷術,雕刻中國第一步佛經總集。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1][2]人,中國宋朝(北宋)開國皇帝,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稱西漢趙廣漢之後[3] 。後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後唐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東關)。後漢時,趙匡胤於後漢隱帝在位期間投奔郭威,之後郭威篡漢建立後周,是為周太祖。而趙匡胤則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959年,後周世宗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執掌殿前司諸軍。隔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趙匡胤受命防禦。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省封丘縣陳橋鎮)發生政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禪位,趙匡胤登基,建國號為「宋」,是為「宋太祖」,年號建隆。

宋太祖在位期間,致力於統一全國。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策略,先後滅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至宋太宗在位期間,迫使吳越、清源軍納土歸降,滅北漢,方才完成一統;太祖於961年及969年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解除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自唐朝中葉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期能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

開寶九年冬十月二十日癸丑夕(976年11月14日),太祖逝世,得年49歲,在位16年。[4]由其胞弟趙光義繼承帝位,是為宋太宗,並於開寶九年十二月甲寅(977年1月14日)改元太平興國。太平興國二年四月乙卯(977年1月14日),太祖葬於永昌陵。由於北宋中期的筆記《續湘山野錄》記載了「燭影斧聲」事件,暗示趙匡胤是由太宗所加害。加上太祖死後,帝位非由其子繼承,而是由弟登基垂統,違反中國嫡長子繼承的傳統,雖然太宗即位後延續了太祖許多的執政措施,但欲蓋彌彰,與太祖有關的皇室成員亦相繼離奇亡故。此後的皇帝亦由太宗的子孫繼承,直至宋孝宗才回歸太祖一脈,使太祖的死因並不單純,成為千古之謎。亦成為成語「燭影斧聲」的典故出處。

大周女皇武則天:
曾親自跪迎高僧義淨大師,建造龍門石窟。

武曌[4](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乳名華姑[5],賜號武媚[6],或稱武則天(源自其諡號)、則天后、武后、武太后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獲正史承認的女性皇帝[c]與女性太上皇。武氏是武周的開國皇帝,也曾是唐太宗的才人、以及唐高宗的皇后等。

武氏為并州文水縣人,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時復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於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王皇后與蕭淑妃,得立為皇后(655年—683年)。一時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天皇李治並稱「二聖」。當時武氏總攬大權,故眾人稱高宗、武氏為唐室的兩個皇帝。由於唐高宗患風眩病,無力治理政事,660年11月武氏開始臨朝,史載「自此內輔國政數十年,威勢與帝無異」,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後改名曌[7][d],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稱帝後上尊號「聖神皇帝」。

她退位後,其子中宗皇帝獻尊號,稱「則天大聖皇帝」。武氏臨終前留下遺命,要求去除其帝號,改稱「則天大聖皇后」。她另有廢除的尊號「聖母神皇、聖神皇帝、金輪聖神皇帝、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天冊金輪聖神皇帝」等。[8][e]。

她在掌權時積極推動唐朝中國的政治發展。例如,對邊疆地區撫慰與討伐並用以穩定其發展,積極提拔有能力的人士擔任官員,採取促進族群融合團結的政策,改革有關制度以加強中央集權,針對人們為逃避賦役而四處遷徙沒有戶籍(「逃戶」)的問題進行改革,推行各種措施促進商業繁榮,建設農業水利設施,採取一系列措施發展經濟,促進文學藝術繁榮等。[9][10][11][12][13][14][15][16]。同時,她也積極從事於土木作造事務,並特別積極於造國字改年號(每年更換年號)。

705年元月,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迫使她內禪皇位與李顯。退位以後,她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性太上皇。她在705年過世於洛陽上陽宮仙居殿。

唐高宗死後從683年實際真正掌權前後22年(如從高宗輔政起計,掌權年期更長,長達46年)。武則天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f])、壽命第三長的皇帝(終年81歲),僅次於清高宗(89歲)和梁武帝(84或85歲)。此外,她也是唯一當過皇太后及太上皇兩職的人。但因唐朝自高宗以後的所有合法皇帝(李唐皇族)皆為武則天之直系子孫,未妨礙唐朝皇位繼承,因此她以女兒身稱帝這種「大逆不道」的事並沒有受到太嚴厲的歷史譴責。

隋文帝楊堅:
由僧師撫養長大,喜歡寺院裡的鐘聲。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因父親楊忠被西魏恭帝賜鮮卑姓,又名普六茹堅[1],小字那羅延[a],弘農郡華陰縣(今陝西省華陰市)人。隋朝開國皇帝,諡號文皇帝,廟號高祖,581年3月4日-604年7月13日在位,在位24年。[2]

楊堅掌權之後,下令「以前賜姓,皆復其舊」,恢復漢姓「楊」,並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3]楊堅建立的隋朝,統一了中國。

隋煬帝楊廣:
智顗大師親授菩薩戒,廣建佛教道場。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又名英,小字阿𡡉[1][2],隋文帝楊堅和文獻皇后獨孤伽羅的次子,唐高祖的表弟,是隋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淵諡楊廣為煬帝[3];夏王竇建德諡楊廣為閔帝[4][5];皇泰主楊侗諡楊廣為明帝,廟號世祖。[6]煬帝十三歲被封為晉王,兼任并州[7]主管。

隋煬帝為皇子時掛帥消滅南陳,統一中國,後取代兄長楊勇被立為太子,於604年7月21日由楊素協助登基,在位期間加強了中央集權,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但他好大喜功及經常南征北伐,據研究僅從公元604年至608年短短4年間就動用了近540萬民力修建大運河(開鑿通濟渠、永濟渠、邗溝、江南河),長城和洛陽城。又西巡張掖、親征吐谷渾、以厚利誘使西域商賈至洛陽,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引發民眾乃至貴族大規模的起義——隋末民變,更於大業八年(612年)徵集三十萬軍隊攻打高句麗(不包括後勤100多萬民力),幾乎動用了舉國之力,618年楊廣在江都被叛軍殺死。[8]

隋煬帝在位期間,將科舉制度(科舉制萌芽於魏晉南北朝[9])正式歸為國家政策,對後世有重大影響,此後歷代均以科舉而選拔人才,隋唐大運河是世界史上最長的運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隋朝大運河部分河段失去通航功能,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運河代取代。其他功績如討伐吐谷渾(隋煬帝609年攻滅吐谷渾,但到了615年吐谷渾可汗伏允在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復國[10]),討占城(隋煬帝605年攻占城,隨著軍隊班師後,占城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陰、林邑三郡故地復國。此戰隋軍死者什四、五,指揮官劉方也病死於班師途中[11]),討高句麗(三戰均以失敗告終)則對後世影響較小。[12]

隋煬帝即位後幾乎每年徵發重役。仁壽四年十一月,他為了開掘長塹拱衛洛陽,調發今山西、河南幾十萬農民;次年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役使丁男多達兩百萬人;自大業元年至六年,開發了各段運河,先後調發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諸郡的農民和士兵三百多萬人;大業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以東修長城,兩次調發男丁一百二十萬,役死者過半。總計十餘年間被徵發擾動的農民不下一千萬人次,平均每戶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隋煬帝年年遠出巡遊,曾三游江都,兩巡塞北,一遊河右,三至涿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

唐太宗李世民:
深入經藏,與玄奘大師相見恨晚。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a]—649年7月10日[b][c][d]),唐朝第二任皇帝、第一任宰相。唐高祖李淵次子,母親太穆皇后竇氏,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民族共主,開創了奠定唐朝立國基礎的「貞觀之治」,因此成為唐代乃至中國歷史上最享負盛名的皇帝之一,亦是為後世爭相效仿的明君典範之一。在滅亡東突厥汗國之後,被九姓鐵勒、西域諸國國王、吐火羅葉護尊稱為「天可汗」,成為首位天可汗。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於雁門關營救隋煬帝。晉陽起兵攻取長安後,受封秦公。唐朝建立後,封為天策上將、秦王、太尉、司徒兼尚書令,他是傑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隋末群雄,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諸子而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號—貞觀。

李世民登基後,積極聽取群臣意見,文治天下,開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的開元盛世(亦稱為開元之治)以及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其真跡今僅存晉祠之銘並序碑刻。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崩於含風殿,享年51歲,在位23年,廟號太宗 ,諡號「文皇帝」,與原配文德皇后長孫氏合葬於昭陵。

唐宣宗李忱:
一度出家為僧,曾與黃檗禪師機鋒。

唐宣宗李忱(810年7月27日—859年9月10日),唐朝第19代皇帝(846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則天),初名怡,登基之前封為光王,在位13年。唐憲宗李純十三子,母鄭宮人,元和五年(810年)六月廿二日生於大明宮,是唐穆宗李恆的弟弟,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明太祖朱元璋:
當和尚最無奈的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原名朱重八,曾改名朱興宗,字國瑞,濠州鍾離縣(今安徽省鳳陽縣)人,中國明朝開國皇帝,於公元1368年建立明朝,在位三十一年,年號「洪武」,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1]。

朱元璋出身貧農家庭,出生地之爭由來已久,有明光說(也就是盱眙說、嘉山說)、鳳陽說(也就是鍾離說)、句容說、五河說、沛縣說、宿州說等。後四說基本上沒有證據支持,經不住推敲,明顯不能成立。爭議主要出現在明光和鳳陽之間(均位於今安徽省東部)。[2]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後因災變,曾一度剃髮出家,四處流浪,化緣為生。25歲(1352年)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政權。先後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其他諸侯軍閥,統一南方,並被郭子興取名元璋。後北伐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了新的大一統皇朝政權,國號「大明」。

建國之後,朱元璋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興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減免賦稅。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3]。同時立《大明律》,用嚴刑峻法管理百姓與官僚,禁止百姓未經許可自由遷徙,並極為嚴厲地懲治官吏的貪污腐敗。朱元璋還設立了錦衣衛等特務機構,整肅顯貴的勢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4]、並廢中書省,由皇帝直領各部,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朱元璋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今南京的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洪武元年令:「凡孝子順孫、義夫節婦、志行卓異者,有司正官舉名,監察御史、按察司體覆,轉達上司,旌表門閭。又令: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後,不改節者,旌表門閭(貞節牌坊),除免本家差役。」洪武二十六年令:「凡婦人因夫、子得封者,不許再嫁。如不遵守,將所授誥赦追奪,斷罪離異。其有追奪為事官誥赦,具本奏繳內府,會同吏科給事中、中書舍人,於勘合低簿內,附寫為事緣由,眼同燒毀。」使明朝婦女守寡盛行。此外,亦創立明朝入宮婦女的生殉制度。1398年,朱元璋駕崩於南京,後傳位於嫡長孫朱允炆,即明惠帝。

明恭閔帝朱允炆:
遁入空門時,最尷尬的皇帝。

建文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為明朝第二任皇帝,年號「建文」,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早逝太子朱標的庶長子。在位期間進行一系列寬政、削藩的改革,史稱「建文改制」,但亦因此觸動藩王利益並導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於燕軍攻入京師應天府奪位成功後即逃亡並自此失蹤。燕王即位為明成祖後不承認其合法性而未上諡號,故明朝人大多稱之為建文君[1][2][3],但大臣梅殷私諡其為「神宗孝愍皇帝」。直到南明時,弘光帝方追諡其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廟號「惠宗」;清高宗乾隆亦有追諡其為「恭閔惠皇帝」,故亦有稱「明惠宗」、「明惠帝」。

(轉載)
http://m.fodizi.tw/fojiaogushi/21650.html

滅佛的皇帝 - Google 搜尋

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
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中國歷史上大規模打壓佛教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廟號或諡號都帶有個「武」字,因而得名。佛教界稱之為三武法難。

又因五代十國時期也有後周世宗進行的大規模滅佛運動,故又合稱三武一宗滅佛、三武一宗法難,是佛教史上的最大法難。

當時佛教已經滲入政治生活方方面面,甚至是由此引發社會矛盾和執政危機。一方面寺廟從不務農、不服徭役、不尊王法,另一方面吸收大量年輕勞動力,到處圈地,不斷收刮著百姓的民脂民膏,已經成了法外之地。

北魏太武帝滅佛
自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詔,至其駕崩(452年)為止,滅佛時間共六年。史稱「太武滅佛」。

唐武宗滅佛
自會昌二年(842年)始,至其駕崩(846年),滅佛時間共五年。史稱「會昌毀佛」。

唐武宗滅佛
自會昌二年(842年)始,至其駕崩(846年),滅佛時間共五年。史稱「會昌毀佛」。

(轉載)

佛教吃素梁武帝 - Google 搜尋

史上唯一菩薩皇帝 不碰女色下場…

出家的皇帝 - Google 搜尋

標籤

SOP Survival TOP Taiwan VIP YouTube Zen     放下  三世因果六道輪迴  最高境界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寶 三寶地 三寶殿 不可思議 中國人 中國民間歲時風俗 中文 五指禪 人品 人文 人文講堂 人生 人緣 以戒為師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低調行善 佛教 佛教藝術 佛禪 修行 做事 做人 做人比做事重要 做好人 催眠 傳統 傳統節日 傳說 傳遞溫暖 僧侶的姿態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公衛 六月雪 六道輪迴 初七人日 前世今生 劫數 南懷瑾 博士 厚德 厚德載物 厚福 厚道 口業 古老的 吉祥 呼吸 命運 哲學 問題 啟示 善有善報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善良 因果 因果報應 因果報應故事 因果故事 因果教育 因緣 地基 地府 地獄 基礎 報應 大事記 大度 天下名山僧佔多 天道好還 女媧 好人一生平安 存在 存好心 孝順 宗薩欽哲仁波切 家中父母就是佛 家訓 實驗報告 小故事大智慧 屠刀 平安 幸福 張老師 張老師真實故事 彭祖 待人 復活 心性 心理學 心靈感應 心靈早餐 忠言逆耳利於行 意識 感恩 感覺 成就 托夢 技巧 投生 按部就班 改命改運 故事 救度 敬父母如真神 新冠肺炎 新春 方法 時間管理 智慧 曉書說 曾仕強 未來 格言 楊日松博士 業因 武漢肺炎 歷史 歷史上的今天 死而復生 母子連心 水知道 水結晶 江本勝 決定 法醫 活動 活好當下 活見鬼 海濤法師語錄 淨土 淨宗學會 深夜讀書 清代乾隆皇帝 漢族 火海 無明 無比悲痛 玄一五指禪 玄一推薦閱讀 珍惜 生不如死 生存法則 生死 生活 百善孝為先 百喻經 百科 目標 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真人真事 真人真事真實故事 真實 真實故事 知識 知足 破窗效應 祖訓 神明 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福氣 禪定 種子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空氣 管理學 節慶 終身受用 結果比過程重要 習俗 習氣 老子 聖人訓 聖賢教育改變命運 職場 自由意志 良心 范仲淹 華人首富李嘉誠 華嚴實驗室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葉昭渠博士 藝術 處世 行善改變命運 行好事 要字字反思不要句句反駁 覺悟 記憶 語錄 說好話 護法神 讀好書 貴人 起死回生 農曆 農曆新年 送窮 遊魂 過年 選擇比努力重要 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重要 鍾茂森博士 開悟 開示 閻王 閻羅王 防疫 阿羅漢 靈魂 順利 風水 鬼怪 鬼神 黑白無常
顯示更多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絕大部分疾病都是因凝滯而生。從外到裡有三個患病源頭?1.最表層是天氣。2.內在層是情志。3.最後一層是鬼道…轉自《病是最好的上師》

《六尺巷》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清朝康熙•張英 Zhang Ying and the Six-Chi-Wide Lane

愛的「二八定律」?04-8020

大事 (go big)

2024年 元旦 新年快樂 語錄圖庫 長輩圖

(注意) 要確保自己不要隨喜戰爭或殘殺的新聞,那是非常沉重的惡業。

㊙️哪個地方有病,你一定缺德!要怎樣讓身體健康?把五常做到,仁義禮智信你都做到。五常在佛法講就是五戒,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飲酒是智,不妄語是信,仁義禮智信。你能把五戒做好,你這個內臟不會生病。(How to keep your body healthy)

Happy New Year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絕大部分疾病都是因凝滯而生。從外到裡有三個患病源頭?1.最表層是天氣。2.內在層是情志。3.最後一層是鬼道…轉自《病是最好的上師》

《六句話勝讀十年書》Better than ten years of reading

大事 (go big)

愛的「二八定律」?04-8020

《六尺巷》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清朝康熙•張英 Zhang Ying and the Six-Chi-Wide Lane

帝師 / 皇帝的老師 (emperor teacher)

祝福天下的媽媽_母親節快樂 Happy Mothers' Day

太感動了。由慧光和尚發起的「萬人一起寫心經」,短短三天已經有近5000人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