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4的文章

茶要泡開才好喝, 人要想開才好過。(Think about it)

圖片
茶要泡開才好喝, 人要想開才好過。 (圖文轉載:洪玉娟)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870941569789312/permalink/3650616941821757/?mibextid=Nif5oz 要想開 英文 (Think about it) 想想

佛學如此回答喜歡和愛的差別: “當你喜歡一朵花的時候,你會去摘它。但當你愛一朵花的時候,你會每天給它澆水。”(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king and loving)

圖片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 like you" & "I love you"? Beautifully answered by Buddha. When you like a flower, you just pluck it. But when you love a flower, you water it daily. 佛學如此回答 喜歡和愛的差別: “當你喜歡一朵花的時候, 你會去摘它。 但當你愛一朵花的時候, 你會每天給它澆水。” (圖文轉載) https://www.facebook.com/100011539532296/posts/pfbid02yEhmBsR2sbJJULBvE3xQnnSAPfKub546i9qvArWUKbCadfQVThaqrgKgDR9LhZBnl/?mibextid=Nif5oz 喜歡和愛的差別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king and loving) 喜歡和愛的區別 I like you - I love you

《一碗清水》心如水,佛如月。月本印水,水若濁動,月不能現。水若清止,月現分明。一切祝禱與供養,自然感應道交。(A bowl of water)

圖片
《一碗清水》 鞭鼓生 《明倫月刊》 臺灣佛教界前輩高登海居士,在一九四二年,曾出任四川省潼南縣長。離縣之日,沿途百姓均於家門前,置清水一碗相送,以感念其清廉。 何以清水一碗相送離職縣長呢? 這是唐朝劉肅:「『清水見底,明鏡照心』,余之效官,必同於此。」除了期許明鏡高懸,也以清水深自惕勵。高居士離職時,百姓以一碗清水相送,正是老百姓對為官者清廉的肯定。 很美好的故事,官是清官,民是順民。 至於這一碗清水,在韓國的古裝戲中,也常看到婦人在晚上拿著一碗清水,跪在醬缸旁,或庭院中,面對夜空,雙手合十搓揉,虔誠祝禱。 原來韓國人的習俗,向神祈求時會供奉「井華水」。井華水是凌晨第一次汲取的井水,因為井華水清澈潔淨,因此清水成為信仰行為的物件和媒介。井華水還被稱作「井安水」,一般是由主婦把井華水盛放在碗裏,向神靈祈求家人健康安寧,家庭和睦。小小一碗清水,也可以表達感恩、祝禱的深意。 水到了哲學家眼中,又怎樣看待?老子說:「上善若水」,水,滋養萬物,利益眾生;水,柔順無形,不與人爭;水,就下而流,低卑自處。更擴大了水的特質。所以用水來形容有美好德行的君子。 水可以用來祝禱、送行和感恩。然最重要還是祝禱者與送行者的誠敬之心。 雪公曾說:「禮佛供養在於心誠,誠則蘋蘩蘊藻之菜,潢汙行潦之水,佛天皆享。不誠,鐘鼎玉帛,珍錯醍醐,佛亦不享。 儒家尚且『祭如在』,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如在者,即心念也。」 所以,心如水,佛如月。月本印水,水若濁動,月不能現。水若清止,月現分明。一切祝禱與供養,自然感應道交。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4047131148/posts/pfbid022p6RAiv7SX9GeTBvrXdB2onfAxjXyxZnZyv76bcXq1wtyxzNZLagcNAKpCtdyuGUl/?mibextid=Nif5oz 《一碗清水》英文 (A bowl of water)

22 衛塞節(Vesak),紀念佛教偉大的導師—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以及涅槃,三大聖事的節日。祝願大家衛塞節快樂 六時吉祥 平安喜樂。

圖片
恭迎2024衛塞節,紀念佛教偉大的導師—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以及涅槃,三大聖事的節日。祝願大家衛塞節快樂 六時吉祥 平安喜樂。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3923443351/posts/pfbid02DBJ1mUB2kwpbGGr5uBfUQg1CdM1WTgCEh92BRNajyMpaScvNHmCBLMH9GgqemAxnl/?mibextid=Nif5oz 衛塞節(Vesak),或作威瑟節、比薩寶蕉節(ពិធីបុណ្យវិសាខបូជា, វិសាខបូជា),是南傳佛教傳統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入滅(涅槃)的節日,北傳佛教稱為佛顯日。在南傳佛教盛行東南亞和南亞國家如斯里蘭卡、尼泊爾、泰國、柬埔寨、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等國的佛教信眾,均在這一年一度的重要節日中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 日期 公曆五月的第一個月圓之日(農曆十五) 2024 年 5 月 22 日 / 公曆 甲辰年四月十五(龍年)

【一些玄學的提醒】(Some metaphysical reminders)

【一些玄學的提醒】 ①不管去哪裡,如果感覺心慌意亂,就不要去。不猶豫。 ②如果有一個地方外面很暖和,唯獨那裡陰涼,儘量不要呆。 ③無論在哪裡,孩子哭鬧,不想進去或不想呆,那就趕緊離開。 ④出發前,杯子碎了,孩子哭鬧,不要去了,換一個時間再去。 ⑤如果你無緣無故看一個人不順眼,尤其在工作中,記住避免合作。 ⑥如果開車有動物擋路,就不要走,停車等候30分鐘左右,不擋路再走或者直接返回。 https://www.facebook.com/100023145181234/posts/pfbid0385DRwe7e3fqnKywb9afUcYv66stgzhDPkfBPiNBrWK5KBHVUWVHb7PWBU4Ki7KTFl/?mibextid=Nif5oz 一些玄學的提醒 英文 (Some metaphysical reminders) 一些形而上的提醒

標籤

SOP Survival TOP Taiwan VIP YouTube Zen     放下  三世因果六道輪迴  最高境界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寶 三寶地 三寶殿 不可思議 中國人 中國民間歲時風俗 中文 五指禪 人品 人文 人文講堂 人生 人緣 以戒為師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低調行善 佛教 佛教藝術 佛禪 修行 做事 做人 做人比做事重要 做好人 催眠 傳統 傳統節日 傳說 傳遞溫暖 僧侶的姿態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公衛 六月雪 六道輪迴 初七人日 前世今生 劫數 南懷瑾 博士 厚德 厚德載物 厚福 厚道 口業 古老的 吉祥 呼吸 命運 哲學 問題 啟示 善有善報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善良 因果 因果報應 因果報應故事 因果故事 因果教育 因緣 地基 地府 地獄 基礎 報應 大事記 大度 天下名山僧佔多 天道好還 女媧 好人一生平安 存在 存好心 孝順 宗薩欽哲仁波切 家中父母就是佛 家訓 實驗報告 小故事大智慧 屠刀 平安 幸福 張老師 張老師真實故事 彭祖 待人 復活 心性 心理學 心靈感應 心靈早餐 忠言逆耳利於行 意識 感恩 感覺 成就 托夢 技巧 投生 按部就班 改命改運 故事 救度 敬父母如真神 新冠肺炎 新春 方法 時間管理 智慧 曉書說 曾仕強 未來 格言 楊日松博士 業因 武漢肺炎 歷史 歷史上的今天 死而復生 母子連心 水知道 水結晶 江本勝 決定 法醫 活動 活好當下 活見鬼 海濤法師語錄 淨土 淨宗學會 深夜讀書 清代乾隆皇帝 漢族 火海 無明 無比悲痛 玄一五指禪 玄一推薦閱讀 珍惜 生不如死 生存法則 生死 生活 百善孝為先 百喻經 百科 目標 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真人真事 真人真事真實故事 真實 真實故事 知識 知足 破窗效應 祖訓 神明 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福氣 禪定 種子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空氣 管理學 節慶 終身受用 結果比過程重要 習俗 習氣 老子 聖人訓 聖賢教育改變命運 職場 自由意志 良心 范仲淹 華人首富李嘉誠 華嚴實驗室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葉昭渠博士 藝術 處世 行善改變命運 行好事 要字字反思不要句句反駁 覺悟 記憶 語錄 說好話 護法神 讀好書 貴人 起死回生 農曆 農曆新年 送窮 遊魂 過年 選擇比努力重要 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重要 鍾茂森博士 開悟 開示 閻王 閻羅王 防疫 阿羅漢 靈魂 順利 風水 鬼怪 鬼神 黑白無常
顯示更多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大年初五「接財神」《五福臨門》長壽 富貴 康寧 好德 善終。2024-0214

做人要學會藏兩樣東西, 一個是心事,一個是本事。逢人藏住心事,處世藏住本事「才是深藏不露的智者」(A wise man who is hidden)

【做人六字訣】①靜②緩③忍④讓⑤淡⑥平 - Six-character tips being good person

農曆正月初六又稱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是中國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初六收心開工 - 15

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 - 宣化上人開示

【夫妻之道有三等】很多失敗的婚姻都是因為不能諒解對方的辛勞,不能體會對方的付出。所以,夫婦之道從互相欣賞、互相體諒開始,遇到困難險阻時能互助斬荊、共離困境,婚姻才能美滿。

農曆四月十四日~呂仙祖(孚佑帝君)聖誕日。據說呂洞賓曾自言: 「世言吾飛劍取人頭,吾甚哂之。實有三劍,一斷無明煩惱,二斷無明嗔怒,三斷無明貪欲。」

心臟停止10分鐘,(新加坡)知名畫家潘再雄死而復活,聲稱地府繞一回!潘再雄說,他甦醒過來後,將自己所見畫下來,家人卻發現與《地藏菩薩本願經》形容的地府相似,連他自己也感到很驚奇(後來潘再雄居士隨即皈依佛教,成為佛教徒)

何謂價值?(What is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