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給獵人的三條忠告?這個古老的寓言故事, 對人心的不定描寫得很入木三分!
很久以前有個獵人捉到一隻能說多種語言的奇鳥,這隻鳥懇求獵人放牠走,承諾說:「你放了我,我可以給你永保安康的三條忠告。」
獵人心想:「不過是一隻小鳥,能有什麼保命的忠告?」但是他對於小鳥準備告訴他的內容還是覺得很有興趣,就同意了:「你先說,說了我就放開你。」
於是鳥告訴他:「
第一條:做事過後,不要後悔。
第二條:如果有人告訴你一件事,
你自己認為是不可能的,請別相信。
第三條:
當你爬不上去時,就別費力去爬。」
獵人聽完心裡覺得:「就這樣?沒什麼大學問嘛!」不過他認為一隻鳥能說出這樣的三件事已經算是一隻很有智慧的鳥了,便遵守承諾把牠給放了。
誰知這隻鳥待獵人一鬆手便立刻飛到一棵高大的樹上,遠遠的向獵人大聲喊道:「你真夠蠢的!你放了我,你不知道我嘴裡還銜著一顆價值連城、碩大無比的寶珠呢!正是這顆寶珠,讓我聰明絕頂!」
「什麼?有寶珠?可惡的鳥竟然敢騙我放了牠!」獵人的貪念頓時被大大的勾引出來,他滿心後悔放了那隻鳥,企圖重新再把鳥抓回來,於是他奮力向那棵大樹的頂部爬上去,不過那棵大樹實在太高了,當獵人爬到快一半的時候已經幾乎沒有什麼體力了,他卻不願死心仍費力去爬,結果才剛攀過大樹一半高度沒多久就因為體力不支而摔了下來,所幸他掉落的地方有很多枯葉只是摔斷了腿。
這個古老的寓言故事,
對人心的不定描寫得很入木三分,
故事中的獵人,
雖然一開始滿口答應要接受鳥的忠告
但其實他終究是沒有真正的聽進去,
我們來看看他是如何
「聽取」那三條忠告的。
那隻鳥告訴獵人的第一條忠告是:做事過後,不要後悔;然而獵人在釋放了鳥之後他就後悔了。
第二條忠告是:你自己認為不可能的,就別去相信,那隻鳥宣稱牠的嘴裡銜著一顆會使人變得聰明絕頂的寶珠,這有可能嗎?鳥嘴裡含著東西還能說話,這是不可能的,但獵人卻相信了,以至於又想重新去把鳥抓回來。
鳥的第三條忠告是:當你爬不上去時就別費力去爬,獵人明知自己已經體力不支了卻仍然費力去爬樹抓鳥,結果摔斷了腿,這樣重傷的結果其實是他咎由自取,錯就錯在沒有聽取忠告。
雖然獵人是被鳥所騙,但忠告就是忠告,不論發生什麼情況都應該無條件遵守,為什麼獵人沒把小鳥的忠告放在心上去奉行呢?因為他的心態跟我們很多人都是一樣的,看輕了小鳥,因此沒把小鳥的忠告當一回事去認真實踐。
生活中人們習慣「以人廢言」,
我們周遭很多人都有同樣的習性,
以成見或偏見
去面對別人所說的正確見解,
修行中也有不少人有這樣的分別心。
有的人是因為說話之人的地位低下、
輩份較低,或資歷較淺。
有的人是因為
說話人的形象不好、或犯過錯。
或者只是因為自己不喜歡某人,
不管人家說的是否有道理,
對某人所說就是一概不採納。
有些人甚至因為莫名的成見、偏見,
而徹底否定一個人,
心態偏激得無法透出一絲光亮。
不論給我們提供意見的人
地位有多卑微、品格有多低下,
只要他的意見是正確可行的
就應該捨棄本來的偏狹見解,
開放自己的心胸去欣然採納,
接受別人的忠告,
就是吸取別人的智慧,
唯有這樣才能修出
「心如明鏡,洞照萬物」的慧眼。
學佛修行,不論你修的是何種法門,
一個修行人最重要的事就是
要讓自己正念住心,何謂正念?
就是從我們內心的良知良能上
直觀後是正確的觀念和思維。
我們聽見一句好話有沒有受用,
其實自己心裡都有數,
但我們都會找藉口,
要再問一下長輩、
問一下有地位、有資歷、
或者有聲望的人,
依照他們的認知,再來決定
要不要相信別人給的正確意見,
這在修行團體裡,非常常見。
很多修行人明明自己心裡知道
是有道理的見解,為什麼聽而不聞?
為什麼就是不想直接相信採納呢?
因為我們有業障,蒙蔽了自己的正念,
我們實際上就是看不上
那些道理講對的人,
所以我們不甘願平白接納
別人明明正確的意見。
「以人廢言」,
是修行人很難修掉的心理障礙,
唯有時時提起自己的正念,
超越一向的成見,偏見,讓心光常明,
行者才能洞明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願念佛人恆識好壞,
萬善莊嚴,二六時中常吉祥。
.
轉傳分享:平等憐憫,心無染著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6164101945/posts/2872888786259897/